社會兩極 鈔票改版成難解政治題

民進黨立委郭國文(見圖)23日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上拿着新臺幣紙鈔及美鈔,質詢新臺幣鈔券改版的相關議題。(劉宗龍攝)

用了24年,中央銀行首度鬆口新臺幣鈔票啓動改版作業,表面上看來是時間到了,也可呼應賴清德總統先前允諾「12強冠軍隊登上紙鈔」。不過相較於先前多次表態沒改版必要,此次改弦易轍,要說沒有任何政治考量,委實讓人難以信服。

央行過去不願輕易啓動鈔券改版,有實務與現實上的考量。務實面來看,新臺幣並非國際流通貨幣,即便有僞鈔,但比率極低,沒有改版急迫性;現實面來說,鈔票改版就牽涉「誰登上版面」?12強冠軍隊登上新版鈔券同時,國父、蔣公就有去留問題。

在上回鈔券改版時,央行就率先面臨到「蔣公要不要退位」的難題,當時正值首次政黨輪替前,對前總統蔣介石已有究責聲浪。時任央行總裁彭淮南的作法是,讓蔣公從千元及五百元紙鈔退到首次發行的200元上,既沒有讓蔣公完全被抹去,但也降低出現的頻率。

央行面臨選擇鈔券主題的難題,也是臺灣社會的縮影,當年央行在選人物時,曾想過延平郡王鄭成功,但光是想到要定義「他是中國人還是臺灣人」,可能就扯不清。

時至今日,臺灣社會政治光譜更爲兩極,鈔票改版難題有增無減,或許「12強冠軍隊登上新鈔」沒太大爭議,但還要不要放政治人物、要放誰,就會成爲角力目標。若全面的斷根、去除與中華民國的連結,藍營必反彈,但若讓蔣公苟活,恐也不符綠營的轉型正義。

即使央行想以擴大公民參與的諮詢委員會作法,降低政治反彈,但諮詢委員找誰?藍綠比例怎麼調配?在「臺灣共識」凝聚之前,仍會是一道難解的政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