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和音:創新“機”遇,共享智能紅利
近期,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相繼在北京舉行。兩場機器人盛會不僅炫出了機器人領域的前沿技術與創新成果,也映照着“中國智造”向上攀登的堅實步履。
從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在擂臺上格鬥競技,到“天工2.0”化身主持人登臺穩定完成任務,再到披着3D打印鎧甲的“光子”機器人跳羣舞……智慧的“大腦”、靈巧的“肢體”,彰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澎湃動力,這背後是中國機器人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加速融合。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要素加速匯聚,創新勢能不斷躍升。今年上半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8%,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5.6%和25.5%。如今,中國持有的機器人相關有效專利超19萬項,佔全球總量約2/3;人工智能研究人員達5.2萬,是全球第二大人工智能人才聚集地;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實驗室、產業園區在中國多地佈局。英偉達全宇宙和模擬技術副總裁瑞夫·勒巴迪恩認爲,中國在機器人行業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具備推動產業發展的所有關鍵要素,“中國能夠打造既經濟穩健又實用高效的機器人,這種能力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
當前,機器人正從實驗室走向生活,加速融入千行百業。人工智能、生物仿生、新材料等前沿技術與機器人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呈現智能升級與規模應用雙輪驅動的發展態勢。醫療、配送、養老等服務機器人開闢民生服務新空間,深空深海探測、應急救援等特種機器人拓展人類活動邊界,機器人在多場景中日益發揮着重要作用。聚焦這一前沿技術並順應趨勢持續發力,有助於拉動新消費、催生新產業、擴大新就業,並改善民生福祉。國際金融機構摩根士丹利的報告稱,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預計將撬動超過5萬億美元市場,展現出這一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併成爲全球第一大機器人生產國。依託龐大的應用市場、逐漸完善的產業體系和日益增強的創新能力,中國在全球機器人的產業變革中把握主動、贏得先機,不僅將加快自身高質量發展步伐,更成爲推動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爲面向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機器人技術的重大突破與產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生態。今年以來,中國相繼舉辦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等活動,不僅展示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創新成果,也爲全球搭建了前沿科技交流與未來產業對話的重要平臺,推動開放合作成爲智能時代產業發展的主旋律。在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來自16個國家、280支參賽隊伍帶來了500餘臺人形機器人,展現了機器人產業的全球性與開放性。英國工程技術學會中國區代表保羅·洛佩斯觀察到,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展示了來自中國、日本、韓國以及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機器人技術與產品,匯聚了全球最前沿的實踐案例,各國企業和科研人員相互交流學習,證明合作共贏遠比零和博弈更具生命力。
未來已至,“機”遇無限。以創新爲內核、以開放爲紐帶,中國在深耕機器人產業的同時,將同世界各國共築產業生態、共享智能紅利,讓科技創新成果賦能全球發展和世界現代化。
責編:姜波、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