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對“養老中間人”的監管不能缺位
趙春曉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已經超過2.1億人。“中度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促進了養老市場專業化的發展,也催生了照護師、銀髮顧問、適老化改造評估師等很多新職業,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有媒體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人打着“養老規劃師”“康養顧問”的旗號損害老年人的利益。
“銀髮顧問”又被稱爲“養老中間人”,根據不同細分領域,有提供居間服務的團隊,也有提供養老保險等產品規劃的羣體,更像是個性化養老方案的定製顧問。養老是朝陽產業。作爲連接供需兩端的人,越來越多“養老中間人”開始嶄露頭角,在偌大的養老服務市場中憑藉信息差謀生。目前,整個行業都處在一個摸索期。一方面是消費者的需求不精準,不清楚什麼樣的養老更適合自己,在一些刻板印象和實際需求的衝突下猶豫不決;另一方面,養老服務供給方也在摸索應該提供什麼樣的服務。這時候,“中間人”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從現實看,養老居間服務是很多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現實需求,但這一行業尚缺乏相關規範和標準,可能被一些“有心”人士利用“掙快錢”——有人打着“養老推薦官”的旗號誘導老人預付養老院費用涉嫌非法集資;有人宣傳廉價“養老旅居團”實則售賣保健品;還有人在既不瞭解客戶需求也不瞭解養老院的情況下提供非專業服務。諸如此類的套路和把戲,不只侵犯了消費者權益,也損害了社會對這一新生事物的信任,影響了行業的公平競爭和發展前景。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養老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養老中間人”這一職業必然也要經過市場自然篩選,纔有產業化發展的可能。目前,我國對於“養老中間人”的職業定位、准入門檻、行業標準、服務質量以及收費標準都沒有作出統一規範,由此導致整個行業人人皆可參與,能否誠信地爲老年人提供名副其實的服務,全憑從業者的良知。更重要的是,行業規範的缺失,不但掣肘了“養老中間人”服務業的健康發展,也給相關糾紛的妥善處理帶來了挑戰。
遏制“養老中間人”的野蠻生長,監管不能缺位。應及時制定准入規則及行爲規範,如要求在管理機構報備、註冊等;及時處理、公佈已發生的不良事件;對機構發佈的內容進行預審和常規檢查。行政機關可以主動搭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爲羣衆提供更爲可信、準確的信息,但同時也要允許民間同類信息平臺的存在,以便更好地把信息傳達給消費者。
養老服務不是“一錘子買賣”,更不是動嘴皮子哄老人,而是關乎愛與責任的傳承。追逐“風口”的同時,建立自己的口碑更重要。只有加強監管和規範發展,才能讓“養老中間人”行業真正成爲老年人及家屬的貼心助手,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