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從吐槽信息中讀懂文旅消費期待

本文轉自:人民網-觀點頻道

趙志疆

5月14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5年“五一”假期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中消協表示,今年“五一”假期,多起安全事故敲響警鐘。極端場景下,景區管理失序、應急救援能力不足等問題被消費者吐槽;宰客、毀約、虛假宣傳、消費陷阱等問題反覆出現,也暴露出系統性管理漏洞。

中消協利用互聯網輿情監測系統,對5月1日至5月6日期間相關消費維權情況進行了網絡大數據輿情分析。數據顯示,消費服務、安全事故、景區管理、宣傳規範等方面維權訴求較爲集中。

具體來看,在6天監測期內,中消協共監測到“消費維權”吐槽類信息1,594,239條。有關“消費服務”負面信息共747,154條,佔吐槽類信息的46.87%,日均信息量12.5萬條;有關“安全事故”負面信息共223,623條,佔吐槽類信息的14.03%,日均3.7萬條;有關“景區管理”負面信息共174,494條,佔吐槽類信息的10.95%,日均2.9萬條;“宣傳規範”類負面信息共124,917條,佔吐槽類信息的7.84%,日均2.1萬條。

今年“五一”假期過後,各地紛紛對文旅市場進行盤點,人氣足、產品多、活力旺的文旅消費市場,不僅豐富了公衆的假期生活,而且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中消協此次對消費維權輿情的“盤點”,無疑是一種提醒——要強化管理,不斷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才能塑造文旅品牌、展現地區形象,從而將流量經濟轉化爲存量經濟。

作爲典型的引擎經濟、流量型經濟,文旅產業既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能帶動綜合消費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旅市場到底怎麼樣,文旅部門說了不算、本地商家說了也不算,歸根到底,取決於外地遊客的親身體驗。每一個關於消費服務的吐槽信息,都是來自市場的直接反饋,從中不僅能看到問題的症狀,而且能看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五一”假期消費需求旺盛,強買強賣、毀約漲價等問題也隨之增多。這種“庸常之惡”不僅直接損害消費者的體驗,而且很容易形成“破窗效應”,對本地文旅市場的品牌效應造成破壞。如果說規範消費市場是“基本功”,確保安全更是“必修課”。任何安全事故都是對文旅市場的沉重打擊,對於大型遊樂設施和各類網紅遊樂項目,絕不能放鬆對安全的監督和檢查。出遊高峰期,景區的綜合服務接待能力也面臨大考,只有未雨綢繆、科學應對,才能以優質服務接住潑天的流量。在此過程中,尤需警惕那些跑偏的流量——各種營銷噱頭看似吸引眼球,實則很容易遭受流量反噬。

近年來,文旅消費者越來越看重品質化、特色化的旅遊體驗,文旅市場也因此進入創意制勝、體驗爲王的時代。文旅市場覆蓋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文旅部門發力做好宣傳營銷的基礎上,每一個市場主體都是區域品牌形象的維護者和分享者。構建全鏈條信用監管體系,確保文旅消費者玩得舒心、玩得省心、玩得放心,才能以高品質的文旅產品贏得市場、贏得口碑,將線上“潑天的流量”轉化爲線下“潑天的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