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從15元到99元 成本效益正在顯現
隨着對全民健康服務的重視,預防性衛生措施相關財政支出也隨之增加。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
這意味着,自2009年啓動的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其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從2010年的15元提高到99元。這筆費用的成本效益,也日漸凸顯。
“雖然公共衛生服務主要是在預防方面,其效益顯現較慢,一般會在5-10年後才能看到效果。但在某一些疾病上,效果已經可以看出來。比如,我們這裡腦出血病人比過去少了很多。這與健康教育以及老年人體檢有着很大關係。”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總醫院院長謝顯金表示。
中國於2009年啓動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將老年人作爲重點對象,要求各地對轄區內65歲以上老人實施健康管理和有針對性的免費體檢項目。此後,該計劃在各省市分批推廣。
預防性衛生措施帶來的經濟回報究竟有多大?這不到100元的人均財政補助到底帶來多大價值?單純從一項免費體檢項目看,這項實施了近15年的規模最大的免費體檢項目,其效益到底如何?
2025年1月7日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篇題爲《中國大規模免費體檢項目對老年人醫療費用的影響》的論文顯示,免費體檢項目使65歲以上老人的體檢概率提高了4.3%,總體醫療支出降低了28.4%,住院費用降低了22.1%,但對門診支出沒有顯著影響。免費體檢通過疾病預防和疾病篩查兩個機制產生效果。對於居住在農村、年齡較小、受教育程度較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免費體檢在降低醫療費用方面更爲有效,項目實施的效益遠遠大於其成本。
隨着預期壽命增加、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人口老齡化已成爲全球趨勢。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更快。此外,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例如,2021年約有1.9億老年人患慢性病。這一狀況導致我國醫療衛生支出規模增長較快。因此,在未來減少醫療費用支出上,預防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2020年,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公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詹思延課題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宋純理教授課題組的研究結果也給予證實。他們發現,儘管中國人口迅速老齡化,但在該研究期間髖部骨折的發病率並未呈現明顯增加趨勢。
詹思延認爲,2012-2016年,55歲及以上人羣中髖部骨折的發病率進入平臺期。但由於人口老齡化,髖部骨折患者的絕對數量和相關住院花費仍在增加。發病率的變化趨勢提示,抗骨質疏鬆藥物的使用、骨質疏鬆骨折預防措施諸如防跌倒等,可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也有專家表示,預防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醫療支出,並通過降低疾病負擔提高社會福利。雖然預防優先的原則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中得到認可,然而,由於結構、立法和財政障礙,這一目標實現面臨着較大挑戰。
目前,最大的一個挑戰是醫療改革的雙重融資,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險資金是分開的。這種雙重融資體系導致資金不平衡,醫療保險將過多資金用於治療服務,使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不足。因此,有專家建議,應該進行嚴格的經濟評估(如成本效益分析),以指導資源重估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