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將超南韓…學者憂遮掩產業失衡
南韓官方預測今年人均GDP將被臺灣超越,引發各界關注。學者表示,這個數字雖然象徵臺灣經濟某些面向的躍進,但「執政者沒必要太重視,而該去思考如何協助分配」,解決產業間與階層間的不均。
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指出,人均GDP畢竟只是平均數,「意義其實不大」,雖不能否認這是國力的升級,但不是絕對指標,整體社會的真實狀況未必能反映。他說,臺灣近年因AI產業崛起,確實帶動部分數字亮眼,但產業有好有壞,例如傳統產業在關稅與匯率的壓力下經營的非常辛苦。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臺灣勞動市場中,服務業人口將近六成、約七百萬人,但是服務業經營壓力很沉重。例如現在假期時很多人選擇出國遊玩,服務業得到的效益有限,自然也感受不到成長的果實。反而臺灣真正受惠於出口與AI產業的勞工比率並不高,這樣的「產業發展不平衡」纔是臺灣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現實。
至於南韓認定臺灣人均GDP超車的理由除了匯率及AI半導體優勢,吳大任分析,另一個關鍵在於產業結構差異。南韓出口仍以汽車、鋼鐵爲主,近來卻受到關稅影響,表現相對受壓抑;相較之下,臺灣上半年因歐美拉貨潮,出口數字相當亮眼。不過,這種「提前拉貨」現象也意味着下半年可能出現出口反轉,數字不一定能延續。換言之,雖然南韓官方把這些因素視爲臺灣超車的理由,但從結構上來看,更多是短期波動所致,而非長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