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專家從中國歸來震驚:美國電網如此薄弱,競賽可能已經結束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財富》雜誌8月14日文章,原題:人工智能專家從中國歸來震驚:美國電網如此薄弱,競賽可能已經結束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人們都將能源供應視爲理所當然的事情”。馬睿最近參觀完中國人工智能中心回來後在社媒平臺X上寫道。對美國人工智能(AI)研究人員來說,這幾乎不可想象。在美國,激增的AI需求正與脆弱的電網衝突,這種極端瓶頸如高盛所警告,可能嚴重阻礙該行業發展。但馬說在中國這被認爲是“已解決的問題”。
馬睿是投資諮詢公司Tech Buzz China的創始人。她帶着團隊踏上旅程,目睹中國在AI能源領域的進步。馬說她雖不是能源領域專家,但參加了足夠多會議,與足夠多內部人士交流,最終得出足以讓硅谷脊背發涼的結論:在中國,爲數據中心提供足夠的電力不再是個有待討論的問題,“這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在美國,AI發展日益與數據中心電力消耗和電網限制的爭論聯繫在一起”。
根據德勤的行業調查,美國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發展的明顯限制因素是電網的壓力。一些城市的電網太過薄弱,公衆對不斷上漲的能源費用愈加不滿。高盛對這場危機的描述很簡單:“人工智能對電力的無止境需求超過了電網長達十年的發展週期,造成嚴重瓶頸。”而在中國,電力根本不是問題。業內專家戴維·菲什曼說,平均而言,中國每年新增的電力需求比德國全年電力消耗還多。中國農村地區屋頂上幾乎都覆蓋着光伏板,部分省份的太陽能供電量甚至與印度全國電力供應量相當。
目前美國在能源基礎設施方面無法有效競爭。中國悄然佔據電力主導地位,是數十年來對電力行業各層面建設和投資的結果。中國擁有如此多的可用空間,因此並不將AI數據中心視爲對電網穩定性的威脅。而美國幾乎沒有空間吸收AI基礎設施所需的快速負荷增長。中美雙方在電力資源準備上的差距明顯。菲什曼說美國須努力引進新發電能力,但往往面臨長達數年的許可延遲、地方反對及分散的市場規則等問題。
硬件優勢的背後是治理差異。菲什曼說,在中國,能源規劃由長期的技術政策協調。這種模式確保基礎設施建設是在預期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而非被動應對需求,“他們已做好滿壘本壘打的準備,美國隊最多也就是佔據一壘。”
在美國,大規模基礎設施項目主要依賴私人投資,但多數投資者期望三五年獲得回報:對於需要十年才能建成並收回成本的電力項目,很多投資者不願冒險。而在中國,政府會在需求出現前就將資金定向投向戰略領域,確保在需要時具備相應產能。菲什曼說,若無公共資金,美國根本無法構建未來電網。
文化觀念進一步強化差異。中國將可再生能源視爲經濟基石。菲什曼說,若美國在建設能源基礎設施方面沒有重大轉變,中國的領先會進一步擴大。(作者伊娃·羅伊特堡,辛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