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業頂層設計出臺,政策視角升級爲“AI定義產業”
2025年8月26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稱《行動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率先在六大重點領域實現深度融合,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的目標。
這是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AI)作出的系統部署。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報告稱,2024年國內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長率。
AI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應用場景。《行動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六項加快實施的重點行動,強調“人工智能+”在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領域落地。
其中,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業態,被列爲《行動意見》的重點任務之一。上述文件明確提出,應大力發展智能原生技術、產品和服務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層架構和運行邏輯基於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業,探索全新商業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業態。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鍾俊浩向界面新聞分析稱,《行動意見》首次在國家文件中提出“智能原生”概念,如果說“AI+”的產業發展邏輯是基於原有產業和AI做結合的話,智能原生則更具有根本性、變革性。
鍾俊浩告訴界面新聞,智能原生以AI爲基礎運作邏輯,對產品、服務、組織以及生態系統進行系統化的重新設計和構建。在產品應用層面,智能原生的典型特徵是深度集成AI技術,重構原有的業務邏輯與用戶體驗。
小馬智行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彭軍告訴界面新聞,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正是典型的智能原生產物:它並非在傳統出租車上簡單疊加AI,而是以AI爲底層邏輯重新設計出行服務,重構了人、車、路、雲的協同關係。
小馬智行的Robotaxi規模化商業運營已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運營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里,第七代Robotaxi年內將在上述城市陸續投運,年底車隊規模有望突破千輛。
此次發佈的《行動意見》還提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並明確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完善學科專業佈局,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超常規構建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等具體舉措。
在鍾俊浩看來,未來的人才競爭將體現爲“會用AI的人”與“不會用AI的人”之間的競爭。
他以上海舉例稱,目前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規模已達30萬且持續擴大,算法工程師、提示詞工程師等新崗位快速涌現,傳統教師、醫生、設計師正藉助AI工具升級爲“AI+”複合型人才。
《行動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應緊密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抓好貫徹落實,確保落地見效。
鍾俊浩建議,上海可持續用好要素優勢、政策優勢、產業優勢,通過多要素協同、政策聯動與生態共建,加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AI科技創新高地,形成與國家戰略相得益彰的疊加效應。
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45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8%。截至2025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規上企業已達394家,營收1180億元,同比增長29%,利潤總額增長65%。上海已形成“模型、語料、算力、生態、場景、資本”六要素疊加優勢。在鍾俊浩看來,這種“政策—要素—場景—資本”的閉環,正是《行動意見》中強化基礎支撐能力的有力詮釋和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