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炸了!海科館明星大型鬼蝠魟標本裂損 「蝠妹」護膚過程公開

海科館明星大型鬼蝠𫚉標本天太熱裂開,「蝠妹」修護過程公開。圖/海科館提供

全國首見體長5.45公尺的大型鬼蝠𫚉標本今年1月起在海科館展出,吸引大量民衆近距離欣賞「空中芭蕾」優美姿態,因延繩釣誤捕而亡的鬼蝠𫚉「蝠妹」因天熱及乾燥皮膚裂開受損,海科館公開專業標本維護過程,讓民衆瞭解標本維護的重要與保存背後的故事。

這隻大洋型的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中列爲瀕危物種,2年前7月因延繩釣誤捕而亡的鬼蝠𫚉,鬼蝠𫚉體長5.45公尺,體重1300公斤,是雌性且處於青少年期,取名「蝠妹」。專業團隊花了380天,從剝皮、柔劑處理、削皮作業等手續,讓鬼蝠𫚉「復活」。

運送及保存過程相當不易,專業人員將曝曬在烈日下的鬼蝠𫚉從磺港吊起,運送到冷凍廠空地,租用的冷凍貨櫃及時送到冷凍廠,最後拖進冷凍櫃急速冷凍至攝氏零下20度,才及時完整保存下來。

海科館說,鬼蝠𫚉標本1月15日經主管機關覈審通過,懸吊展示於主題館5樓廊道,半年多來如同明星,每天都吸引大量民衆觀賞,不僅是珍貴的海洋生物保護實例,也是海科館展項亮點之一。

海科館指出,由於天氣炎熱且較乾燥,標本「蝠妹」的皮膚出現裂開的情況,專業修復團隊針對皮裂問題進行修復處理,也讓民衆親臨現場觀察專業保護過程及感受標本維護的不易。

修護團隊說明,「蝠妹」標本表皮仍保留原有倒勾狀盾鱗,無法採用擦拭的方式,僅能使用高壓空氣及吸塵器進行清潔。實體剝製標本最佳保存方式爲存放於恆溫恆溼的環境當中,但此體型巨大且珍貴的鬼蝠𫚉有極高的展示教育價值,屬於常溫開放式空間,因此需定期實施除塵維護保養。

海科館指出,這次的維護工作集中於皮膚裂開部位的修復,團隊仔細檢查標本的每一處損傷,並採用最精細的技術修復。過程中,採用防黴矽利康、原色塗料、補土材料強化接縫處及補色,以確保標本在維修後仍能保持其原有的生物學與藝術價值。

海科館長王明源表示,鬼蝠𫚉標本的保護工作是一項持續的挑戰,承載着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責任,這次的維護展示,也讓大家更能理解標本維護背後的科學與匠心。

海科館指出,鬼蝠𫚉體長可達9公尺,體重可達3公噸,菱形體型隨着海流在海中游動時,猶如巨大的風箏般,慵懶地在海洋中「飄逸」,又被形容爲海中的「飛行魔毯」。

海科館明星大型鬼蝠𫚉標本天太熱裂開,「蝠妹」修護過程公開。圖/海科館提供

海科館明星大型鬼蝠𫚉標本天太熱裂開,「蝠妹」修護過程公開。圖/海科館提供

海科館明星大型鬼蝠𫚉標本天太熱裂開,「蝠妹」修護過程公開。圖/海科館提供

海科館明星大型鬼蝠𫚉標本天太熱裂開,「蝠妹」修護過程公開。圖/海科館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