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在三伏,飲食建議“少寒增甘”,要“忌2、食4”,長夏不受苦

中國古代曆法中,將一年分爲二十四個節氣,其中“夏至”標誌着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日子,大約在每年的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之後,雖然日照時間開始縮短,但由於地面和大氣積累的熱量繼續釋放,氣溫並不會立即下降,反而會繼續上升,直至達到一年中的最高值。

“干支”是中國古代用來紀年、月、日、時的一種方法,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成,兩兩相配,循環使用。每個干支組合代表一天,六十天一輪迴。

“三伏”的確定基於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按照干支紀日法,從夏至那天開始算起,當遇到含有“庚”字的那一天,即爲初伏的開始。初伏通常爲十天。第二個庚日之後十天爲中伏,而末伏則從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同樣持續十天左右。由於中伏可能跨過兩個庚日週期,有時中伏會延長至二十天,以確保整個三伏天加起來大約是一個月的時間。

三伏天不僅是一個氣候概念,也深深融入了中國的文化和生活之中。在古代,人們認爲三伏期間是自然界陽氣最爲旺盛的時候,同時也是人體陽氣外散、陰寒之氣易於潛伏的階段,因此,中醫提倡在這一時期進行“冬病夏治”。熱在三伏,飲食建議“少寒增甘”,要“忌2、食4”,長夏不受苦!

少寒增甘

少寒:指的是減少生冷、寒涼食物的攝入,如大量冰鎮飲料、冰淇淋等。這類食物雖能暫時解暑,但過度食用易傷及脾胃,導致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問題。

增甘:並非單純增加糖分的攝入,而是指適量食用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南瓜、紅薯、胡蘿蔔、玉米等,它們不僅能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還有助於健脾養胃,促進消化吸收。

忌2

1. 忌過量冷飲:避免頻繁飲用冰冷飲品,以免刺激腸胃,影響消化功能,甚至引起胃部不適或感冒。

2. 忌油膩重口:夏季人體代謝加快,應減少高脂、高鹽、辛辣等重口味食物的攝入,以免加重內臟負擔,引起上火、口舌生瘡等問題。

食4

1.綠豆: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綠豆湯是夏日消暑的經典飲品。

2. 西瓜:含水量高,能夠有效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同時其性涼,能解暑熱,但注意不宜過量食用,以免寒涼傷身。

3. 黃瓜:清脆爽口,富含水分和維生素,有助於生津止渴、清熱解毒。

4. 薏仁: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溼的功效,適合煮粥或與其他食材搭配,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溼氣。

多樣化飲食:確保飲食均衡,多樣化攝入各類蔬菜、水果、全穀物和優質蛋白質,以滿足身體對不同營養素的需求。

適量飲水:及時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但也不要一次性大量飲水,可分次少量飲用,保持體內水分平衡。

定時定量: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應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避免過飽或空腹,減輕脾胃負擔。

遵循上述飲食原則,結合適當的休息與適度運動,就能在炎炎夏日保持身體的舒適與健康,讓長夏不再受苦。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