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綜合查一次”成爲優化營商環境新引擎

本報特約評論員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北京此次部署在十個區試點“綜合查一次”改革,就是在前期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確保行政檢查於法有據、嚴格規範、公正文明、精準高效,從而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應時之舉。通過加強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與聯動機制,可以減少對同一企業的重複執法和檢查;通過搭建統一的信息化平臺,推進大數據與智能化監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提升監督精準性、高效性;通過加強執法人員培訓與問責機制,可以提升其法律適用和服務意識;通過完善執法問責機制,可以確保執法公平、公正;通過鼓勵社會力量與媒體監督執法過程,可以確保執法透明公開,促進政府更加高效、公正地履職。

爲破解多頭檢查、重複執法難題,北京日前在東城、海淀、豐臺等10個區正式啓動“綜合查一次”試點,依託綜合監管信息系統對各部門檢查計劃進行“智慧統籌”,實現檢查部門、時間、對象的整合匹配,通過實施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的“綜合查一次”,推動提升監管效能,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行政檢查是行政執法主體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重要方式,對引導規範企業合法經營、預防糾正違法行爲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一些領域的行政檢查事項多、頻次高、隨意性大,逐利檢查、任性檢查、運動式檢查、以各種名義變相檢查等問題突出,破壞了法治政府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損害了營商環境。爲此,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嚴格規範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提出大力推進精準檢查,防止重複檢查、多頭檢查要求。爲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嚴格規範涉企行政檢查的實施意見》也隨即印發。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是北京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從開展全國首個“一標四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登記試點,全國率先實現外資企業開辦“全程網辦、一網通辦”,發佈全國首套中英文雙語版《外商投資公司登記註冊辦理指南》,到升級“e窗通”平臺網辦功能,深化電子營業執照綜合應用,拓展應用場景;從推進企業註銷、信息變更、遷移、數據填報、開辦餐飲店等多個“一件事”落地,到建立重大項目綠色審批保障通道……以打造“北京服務”金字招牌爲抓手,以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建設爲目標,北京着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良法善治的法治環境、開放包容的投資貿易環境、便利高效的政務環境和京津冀一流營商環境的腳步從未停歇。

就涉企行政檢查來說,北京此前的探索就曾入選“全國優化營商環境十大創新實踐案例”。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深化綜合監管改革,營造“無事不擾、無處不在”法治化營商環境過程中,對區內28個監管執法部門的涉企檢查實行統一調度,實現檢查行爲計劃化,各監管部門按照“年計劃、月安排、周執行”的模式形成檢查計劃並具體實施。相近相同的檢查也能“合併”,實現“綜合查一次”,從而避免交叉、重複、多頭檢查。同時,對涉企檢查中出現的標準不一、規定“打架”的情況進行協調,統一檢查標準、清晰監管要求。

與此同時,北京還通過掃碼來證明、提示、警示執法人員此次檢查是否必要、是否必須、是否通過檢查能夠產生更好的效果,避免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在管得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打擾。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北京此次部署在十個區試點“綜合查一次”改革,就是在前期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確保行政檢查於法有據、嚴格規範、公正文明、精準高效,從而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應時之舉。通過加強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與聯動機制,可以減少對同一企業的重複執法和檢查;通過搭建統一的信息化平臺,推進大數據與智能化監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提升監督精準性、高效性;通過加強執法人員培訓與問責機制,可以提升其法律適用和服務意識;通過完善執法問責機制,可以確保執法公平、公正;通過鼓勵社會力量與媒體監督執法過程,可以確保執法透明公開,促進政府更加高效、公正地履職。

行政執法工作面廣量大,直接關係羣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法治的信念,直接關係到企業對安心經營、放心發展的信心。抓住“綜合查一次”這個小切口讓營商環境再上大臺階,企業在京創新創業的活力將得以進一步提振,北京經濟社會發展也將在法治護航下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