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醫、病、照護者被理解 50個故事看見臺灣醫療的溫柔革命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攜手發起「脈動臺灣,醫路前行」故事徵集計劃,徵集155件來自全臺的醫療現場故事。圖/健康事業部提供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長期關注民衆健康福祉,致力以讀者與使用者爲核心,推動健康知識傳播與醫療議題對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近期合作發起「脈動臺灣,醫路前行」故事徵集計劃,期望透過真實故事,搭建一座讓醫師堅持、病友勇氣與照護者愛心被社會看見的橋樑。
活動歷時兩個多月,共收到來自全臺各地155件投稿,從醫學中心到偏鄉診所、從都市到原鄉,每個故事都呈現出臺灣醫療現場的溫度與人性光芒。
媒體作爲平臺 串聯醫界、產業與民衆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指出,這次合作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健康相關四大主題爲核心,希望藉由故事提升民衆健康識能,促進全民健康意識。她強調,媒體的核心價值在於「連結」,讓醫界專業、產業資源與民衆需求形成共振,打造更具韌性的健康環境。
這次徵集不僅有醫護人員投稿,也有病友與家屬主動分享自身經歷,展現醫療議題早已走出診間,成爲社會共同對話的議題。
從個人出發 把苦難殯成助人的力量
在評選過程中,多個故事令人動容。例如新光醫院「肌無力俱樂部」的志工創立「超級學長姊」制度,以病友間經驗傳承,協助新患者面對治療挑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副院長沈名吟則成立跨國女醫師聯盟,支持亞洲新生代女醫師;北醫大外科副教授陳國鼎更整合全臺醫療資源,打造「脣齶裂治療網」,減輕家庭奔波負擔。
這些故事展現醫界、志工與病友從個人經驗出發,把苦難化爲助人的力量,把專業轉化爲社會的關懷。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表示,未來將持續扮演健康議題的平臺角色,讓更多醫療現場的努力與故事被看見,讓病人的聲音被聽見,讓醫護人員的付出被理解。當故事成爲治癒的力量,當理解取代誤解,臺灣的醫療環境也將邁向更溫暖、更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