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行動裝置有桌機級AI圖像體驗!Arm推類神經技術 將用於2026年的新款GPU

▲Arm宣佈推出名爲類神經技術 (Neural Technology)發展藍圖,目標讓2026年推出、運用搭載Arm技術GPU的行動裝置,能發揮桌機等級的AI圖像運算能力

在SIGGRAPH 2025期間,Arm宣佈推出名爲類神經技術 (Neural Technology)發展藍圖,目標讓2026年推出、運用搭載Arm技術GPU的行動裝置,能發揮桌機等級的AI圖像運算能力,並且藉由開放生態系與更多業者合作,藉此降低開發應用門檻,同時也預期能大幅降低行動裝置高效能顯示運算時的電力損耗,藉此帶動行動裝置端的遊戲市場成長。

Arm終端產品事業部市場策略總監蔡武男指出,中國及亞太地區消費者對於行動裝置性能表現,有不少比例源自對遊戲流暢執行的需求,尤其像是米哈遊的《原神》、《崩壞:星穹鐵道》等貼近桌機畫面表現遊戲,或是《要塞英雄》等大逃殺類型遊戲,對於GPU效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也對行動裝置電力續航表現造成嚴格挑戰。

因此,在AI逐漸成爲行動裝置應用技術,並且用於相機拍攝、內容創作或辦公生產力提升之際,遊戲也成爲重點應用項目。Arm過去也提出光線追蹤 (Ray Tracing)、可變速率着色 (VRS)、延遲頂點着色 (DVS),以及Arm精確超解析度 (ASR)等技術,藉此讓行動裝置端的GPU圖像表現持續逼近桌機水準。

▲Arm過去提出光線追蹤 (Ray Tracing)、可變速率着色 (VRS)、延遲頂點着色 (DVS),以及Arm精確超解析度 (ASR)等技術,藉此讓行動裝置端的GPU圖像表現持續逼近桌機水準

而這次提出Arm類神經超取樣 (Neural Super Sampling,NSS)技術,則是進一步結合AI,可在4毫秒的運算時間內,將原本低解析度影像輸入轉爲高品質影像,在相同條件下呈現更高畫質。相比傳統全畫面渲染作法,Arm標榜NSS技術可節省最高達50%的GPU工作負載,同時也能有效降低電力損耗與裝置發熱。

▲Arm類神經超取樣 (Neural Super Sampling,NSS)技術進一步結合AI,可在4毫秒的運算時間內,將原本低解析度影像輸入轉爲高品質影像,在相同條件下呈現更高畫質

▲Arm標榜NSS技術可節省最高達50%的GPU工作負載,同時也能有效降低電力損耗與裝置發熱

▲相比傳統全畫面渲染作法,Arm標榜NSS技術可節省最高達50%的GPU工作負載,同時也能有效降低電力損耗與裝置發熱

依照Arm說明,若以桌機顯示卡性能作爲對比的話,此次提出技術約可等同NVIDIA的DLSS 2呈現效果,亦即可發揮貼近GeForce RTX30系列顯示卡的光線追蹤顯示錶現,同時AI模型佔用資料量僅15萬組參數規模,因此標榜能以更低耗電、更高效率執行運算,同時也能用在一般智慧型手機硬體配置。

類神經圖像新應用:幀率升頻與雜訊消除

Arm同步宣佈推出類神經幀率升頻 (Neural Frame Rate Upscaling),透過生成中間畫面,將原生30fps的畫面內容提升爲60fps規格,讓實際輸出畫面可以更加穩定。

另一項類神經超取樣與雜訊消除 (NSSD),則是針對光線追蹤場景以少量光線與AI推算細節,藉此改善原本呈現完整畫面光線路徑追蹤的高運算成本問題,同時也能讓光線追蹤效果畫面以更有效率形式呈現,並且降低整體裝置耗電量與發熱情形。

▲Arm同步宣佈推出類神經幀率升頻 (Neural Frame Rate Upscaling),以及類神經超取樣與雜訊消除 (NSSD)

以Vulkan擴展與跨平臺開放架構

爲了推動產業採用此次提出技術,Arm針對業界廣泛使用的Vulkan API提供機器學習擴充功能,支援將影像作爲張量來源、直接將類神經網路技術整合至渲染處理流程內,並且建立 VGF (Vulkan Graph Format)標準,讓AI模型可更廣泛用於不同相容Vulkan API的行動裝置。

▲Arm針對業界廣泛使用的Vulkan API提供機器學習擴充功能,支援將影像作爲張量來源、直接將類神經網路技術整合至渲染處理流程內,並且建立 VGF (Vulkan Graph Format)標準,讓AI模型可更廣泛用於不同相容Vulkan API的行動裝置

而開發者可透過Arm類神經圖像開發套件 (Neural Graphics Development Kit)快速在Unreal Engine、Godot等引擎整合此次提出的NSS技術。Arm也同步將AI模型格式與權重資料透過Hugging Face平臺開源提公尺用,並且提供PC模擬環境與完整範例程式碼,方便開發者進行驗證與佈署部署。

▲Arm將AI模型格式與權重資料透過Hugging Face平臺開源提公尺用,並且提供PC模擬環境與完整範例程式碼,方便開發者進行驗證與佈署部署

以開放策略鎖定行動遊戲市場佈局,但仍有一定條件限制

Arm宣佈將類神經技術以開放形式提供,但仍有部分限制,其中包含GPU必須包含類神經加速器設計,意味僅有預計在2026年推出的Arm新世代GPU才能完整使用,另一個條件則是必須相容Vulkan技術。

至於Arm類神經技術當前僅對應Android平臺裝置,因此尚未計劃用於Windows on Arm等裝置。

▲Arm類神經技術以開放形式提供,但仍有部分限制,其中包含GPU必須包含類神經加速器設計,意味僅有預計在2026年推出的Arm新世代GPU (或是同樣加入類神經加速器設計的GPU)才能完整使用,另一個條件則是必須相容Vulkan技術

不過,包含模型架構、訓練工具與運行資料,開發者均可依照需求進行最佳化,並且保留底層控制權,尤其不少中國遊戲開發商採用特殊模改版本的Unreal Engine,同時也有特定遊戲業者如騰訊、網易採用自建引擎,因此允許透過函式庫 (library)方式串接,藉此使用Arm類神經技術提升遊戲效能。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