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信用白戶”不留白

信息不對稱是影響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少中小微企業由於財務信息不清晰,能夠提供給金融機構的有效信息少,因此在貸款時往往會遭遇困難。更有部分小微企業沒有信用借貸歷史,徵信信息一片空白,是“信用白戶”,在首次貸款或借信用貸時也並不容易。因此,破解信息不對稱問題、爲中小微企業增信是緩解其融資難、融資貴的重要發力方向。

近年來,有關部門出臺了不少措施破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去年10月份上線的資金流信息平臺正是破局措施之一。資金流信用信息是中小微企業最優質的信用信息之一,是信息主體在交易過程中形成的,能夠反映其經營狀況、收支狀況、償債能力、履約行爲等經濟行爲並去除相關敏感信息後的交易統計信息。資金流信息平臺一端連着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經營主體;另一端連着金融機構,通過廣泛收集並共享企業的收支、償貸、履約等信息,能夠激活“沉睡”的交易數據。對中小微企業來說,這能夠大幅簡化繁瑣的證明材料,解決了傳統線下打印資金流水單帶來的企業跑腿難等問題,實現“企業少跑路,數據多跑路”。這更有助於填補中小微企業的信用空白,助力銀行對處於“信用白戶”的企業進行精準畫像,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成功率。

不僅如此,這一平臺更能有效解決金融機構跨行共享資金流信用信息的堵點、難點。該平臺搭建起資金流信息在金融機構間流轉的“高速公路”,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安全高效獲取企業真實的資金流信用信息。通過建立制度化、體系化的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機制,資金流信息平臺在充分保護中小微企業權益的同時,促進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進而建立起企業價值評估和信用評價體系,破解“信用白戶”難題。

對於接入資金流信息平臺的金融機構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資金流信息平臺一方面有助於銀行高效開展貸前調查,既能提高貸款審覈和放貸效率,又能精準評估和控制信貸風險,能夠降低銀行盡調成本,有效提升金融機構敢貸願貸能貸的底氣。另一方面這也對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首批接入的金融機構應加快將資金流數據與信貸業務緊密結合,將平臺查詢嵌入貸前風控流程,積極開發相關定製化信貸產品,加快讓企業的資金流數據轉化爲真金白銀的“信貸投放”。同時強化科技賦能,進一步優化相關數據維度和覆蓋範圍,形成服務中小微企業的長效機制。與此同時,金融機構還應圍繞技術對接、數據隱私與安全、市場風險等問題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運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強化風險預警功能,並嚴格進行合規審查與風險管理,確保數據安全共享。

截至目前,資金流信息平臺上線的成效已經初顯。從2024年10月份正式上線至2024年末,資金流信息平臺已爲5600萬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建立了信用檔案,覆蓋資金流賬戶8800萬個。在首批接入的金融機構實踐基礎上,接下來,應儘快總結經驗,加快金融機構接入資金流信息平臺的步伐,逐步實現全國範圍內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全面覆蓋,讓更多的中小微企業從中受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