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主體發聲! 從聯合國宣言到澄清湖的原住民族國家博物館

▲這座位於高雄澄清湖畔、以原住民族爲核心的國家級博物館,代表文化主權的象徵,啓動了產業創生的引擎。(圖/翻攝自Facebook/原住民族委員)

●魯瑪夫/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長期推動原住民文化政策實踐、參與多項國際人道救援與文化合作計劃

當世界朝向「文化多樣性即人類共同遺產」的方向前進之際,未來國立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的設立也將迎來一項具有世紀意義的文化里程碑。這不僅是國家文化政策的一個新篇章,更是迴應《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UNDRIP)中第11條至第15條所明定的「文化權利」與「自我詮釋權」的具體實踐。它象徵着臺灣社會終於從「展示原住民」走向「讓原住民族展示自己」。

臺灣邁向「文化多元共榮國家」的重要起點 這座博物館有3層面使命

然而,若這座博物館僅止於「展示」層次,將使其潛能被侷限爲靜態記憶的空間,而非動態的文化復興現場。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文化永續發展議程中所指出:「文化不是附屬品,而是發展的根基。」

因此,這座位於高雄澄清湖畔、以原住民族爲核心的國家級博物館,代表文化主權的象徵,啓動了產業創生的引擎。

這個國家級博物館的誕生,應當是臺灣邁向「文化多元共榮國家」的重要起點。它的使命,應包括三個層面:文化主體的確立、知識體系的再生、以及產業網絡的擴展。

首先,這座博物館必須作爲原住民族文化自決的場域。不論是典藏、策展、教育或研究,核心都應由族人主導。聯合國宣言第18條明確指出:「原住民族有權參與影響其權利的決策程序。」

因此,政府應建立制度化的「原住民族策展參與機制」,並在博物館治理架構中,確保族人代表的實質席次與決策權,超越象徵性出席的意義。唯有如此,博物館纔不會淪爲「非原住民族詮釋原住民」的場域。

其次,它應當成爲推動文化產業與教育創新的節點。原住民族的語言、圖騰、神話與藝術,都蘊含着龐大的文化創意資源。若能透過制度化的授權與收益分配機制,發展出具族羣主體性的文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可帶動服飾設計、音樂製作、動畫創作、手作工藝與AR/VR體驗等跨域產業,讓文化真正「活起來」,成爲族羣經濟與青年創業的動能。

第三,這座博物館也應是全球對話的平臺。臺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廣義的南島語族(Austronesian),文化延伸橫跨太平洋與印度洋,與紐西蘭、馬達加斯加、復活節島、馬來西亞、印尼、帛琉等地的原住民族羣共享相似的語言與信仰傳統。若能以聯合國的國際文化外交框架爲依據,建立「世界原住民族博物館聯盟」的跨國合作機制,將臺灣推向全球南島文化網絡的核心樞紐,不僅提升國際能見度,也讓世界看見臺灣在文化正義與族羣平權上的努力。

此外,這座博物館在人力與制度設計上應落實文化尊重。從聘用與組織架構上,應確保族人不僅是館內的「工作者」,更是「敘事者」與「決策者」。建立族人專業培力體系,從策展、導覽、典藏到研究,全面培養文化專業人才,並引入「文化資歷評鑑制度」,讓長者、文化工作者能以實務經驗進入正式體系,落實《宣言》第15條強調的「尊嚴與文化再現」原則。

最重要的是,國立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必須成爲一個「文化長出未來」的地方。它不應只陳列過去,更能啓動未來。不只保存歷史的記憶上,同時構築族羣再生的希望。它應連結部落、學術、產業與國際,將文化於澄清湖畔的土地立穩,向未來成展茁壯,從展櫃出發,走向世界。

當世界正在重新定義文化主體時,臺灣正有機會透過這座博物館,展現其對《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的承諾,也讓世界看見原住民族不再是歷史的註腳,而是書寫未來的作者。

▼國立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必須成爲一個「文化長出未來」的地方。它不應只陳列過去,更能啓動未來。不只保存歷史的記憶上,同時構築族羣再生的希望。(圖/翻攝自Facebook/陳其邁)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