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失語者獲新"聲" 上海植入式腦機接口領跑全球

日前,上海在植入式腦機接口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由巖思類腦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多家單位自主研發的植入式顱內腦電大模型,實現了對中文語言的高精度解碼,可以讓語言失能患者,藉助機器重新獲得說話功能.

在華山醫院,一位腦中植入了8到10根電極的患者,經過100分鐘的模型訓練後,大模型通過解讀其腦電信號,就能輸出完整的句子。比如一次僅涉及54個漢字的訓練,通過拆解成聲母、韻母等元素,再經過排列組合後,可實現覆蓋常用漢字近2000個。

大模型強大的外推能力,足以支撐患者進行日常完整的語義表達。這意味着,漸凍症、中風失語等患者通過臨牀植入的腦機接口設備,可以藉助外部機器實現說話功能,進行日常交流。

這一重大突破標誌着我國在腦機接口語言解碼領域,特別是針對中文這一複雜語言系統的研究走在國際前沿,未來這一系統還能適用於各種不同語言的解析重建。

目前,這一腦電數據聯盟,已經耕耘多年,爲植入式腦電大模型的創新,提供了海量、高質量的數據。

看看新聞記者: 朱齊越 林羨德

編輯: 張蘊昆

責編: 周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