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春力量在時代浪潮中奔涌前行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民生改善的“調節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青年作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其就業更是直接關係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222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43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這一數字,反映出的不僅是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也意味着就業市場壓力的持續增大。

眼下正值畢業季,青年就業工作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在這場“民生大考”中交出一份有質量、有溫度、有厚度的答卷,是政府、高校和企業的共同目標。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把握機會、應對挑戰,也成爲每個青年必須直面的重大人生選題。

實現青年羣體高質量就業,需要政策的保駕護航。從中央來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渠道”,釋放出了鮮明的政策導向。今年4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做好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17條政策舉措,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7月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通知,部署啓動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自7月起至12月,面向2025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登記失業青年,集中提供政策落實、實名登記、職業指導、招聘對接、困難幫扶、能力提升、權益維護等全方位就業服務;從地方來看,今年以來,各地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大力開拓市場化就業渠道,強化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羣體就業支持。作爲高校畢業生大省,山東及時出臺《山東省2025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確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同時,抓住國家出臺新一輪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政策的機遇,及時出臺配套政策,確保政策紅利能夠惠及每一位畢業生。

高校作爲人才培養與輸送的重要樞紐,需以創新思維破除就業藩籬,實現人力資源高效配置。其中,思想上要積極引導畢業生突破“穩定優先”的固有觀念,加強新興產業所需技能的“微專業”培訓,讓人才培養更貼近市場需求。技術上要大膽嘗試,藉助公共就業AI數智人實現“崗找人”的精準匹配,通過AI面試亭提升學生面試成功率,減少供需對接的中間成本;服務上要求高校健全重點羣體“一對一”幫扶臺賬,協同構建技能培訓體系以應對結構性矛盾,同時建立“校友導師庫”爲離校未就業羣體提供持續職業導航等。

企業作爲主要就業渠道,要成爲激發市場活力的堅實後盾。一方面,應積極響應政府稅收優惠、擴崗補助等惠企政策,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提供更多優質崗位。另一方面,要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通過“訂單式”培訓、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青年就業適配性和競爭力,幫助青年羣體更好度過從“擇業期”到“穩定期”的陣痛。

初入職場的青年,要擁有主動求知求變的勇氣和心氣。作爲就業的主體,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羣體要勇於自我革新,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立足現實、着眼未來,綜合考慮自身條件、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和社會需求,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和奮鬥方向,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同時,主動屏蔽“考公唯一”等片面觀念,避免陷入“唯薪資論”“唯穩定論”的誤區,不要一聽“風口”“鐵飯碗”就盲目跟風,一聽“傳統”就唯恐避之不及。哪怕是看似冷門的“藍領”崗位,只要用心耕耘,同樣能收穫精彩的職業生涯。此外,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密切關注行業、產業前沿的技術進展,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以技能強身應對就業市場競爭變化。

實現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羣體高質量充分就業,關乎千萬家庭的民生福祉,也影響國家人才戰略的長遠佈局。當政策暖流、創新動能與青年奮鬥的汗水匯合,我們定能穿越風雨,鋪就一條通往廣闊天地與光明前程的堅實道路——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