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營企業家安心經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礎

文章來源:稀土產業研究

作者:陳佔恆

近期,稀土行業傳出某位廣受尊敬的民營企業家因配合相關調查而暫時“失聯”的消息,引發業內高度關注。這一事件並非孤例。過去一段時間,不同產業領域陸續有民營企業家陷入調查程序,引發企業經營波動,甚至造成社會輿論震盪。

我們不妨認真面對這個現實信號:在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健全制度體系,提升企業家的法治保障感、制度確定性與心理安全感,成爲值得深思的重要議題。

一、依法依規是治理底線,更是信心之源

我們始終堅信,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根本方式。對任何違法行爲依法查處,是維護公平正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制度的嚴肅性、法律的權威性,必須堅定不移。

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看到,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同樣注重程序正義與人文關懷,讓法治不僅有力度,更有溫度。在案件尚未定性的情況下,應避免標籤化處理;在程序推進過程中,應合理兼顧相關人員的基本權利、家庭影響、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司法的透明性與可預期性。

二、企業家信心,是高質量發展的底層邏輯

民營企業家不是中國市場經濟的邊緣變量,而是制度成果的直接創造者和推動者。尤其在稀土等戰略性行業,他們長期在資源配置、技術攻關、市場開拓中承擔關鍵角色。

企業家的判斷力、組織力和創新勇氣,構成了整個行業競爭力的根基。反之,若制度運行中的不確定性傳導至他們的心理預期與經營預判,就可能無形中消耗產業發展的活力。

一個更加穩定、可預見、公平透明的制度環境,是激發企業家創新與投資熱情的根本保障。

三、制度優化,應迴應創新創業者的現實需求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有高質量的制度供給。圍繞企業家羣體的真實關切,以下幾個方向值得持續探索和完善:

這些制度優化舉措,不是放鬆監管,更不是縱容違法,而是爲了實現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法治環境和市場秩序。

四、一種聲音的表達,也是一次信任的建設

寫下這篇文章,並非針對任何具體案件,也不是對司法程序的質疑,而是作爲行業觀察者,希望發出一種溫和但堅定的呼籲:

讓所有依法依規、勤勉盡責的民營企業家,能夠有信心、有尊嚴、有希望地投身經營與創新事業。

這是民營企業家最本真的需求,也是制度供給最應迴應的方向。如果因爲制度預期不清、心理承壓過重而使一些優秀企業家選擇離場,其代價將不僅限於某家企業或某個產業,而可能影響到整個市場信心的穩定與延續。

五、結語:穩定的制度,是最大的市場信號

站在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無論是構建新質生產力,還是推進科技創新與綠色轉型,都離不開民營經濟的積極參與。

讓民營企業家安心經營,本質上就是爲中國經濟注入最寶貴的確定性。制度的清晰性、公平性與溫度感,是我們共同維護的軟實力,也是高質量發展的真正底座。

作爲長期關注稀土產業發展與企業家羣體的行業觀察者,本文並不涉及法律細節,也無意評論司法過程,僅從政策制度與市場信心角度出發,提出若干值得討論的問題。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法律意見或案件評價,僅供討論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