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意回家!聯合線上攜手企業復育千株在地原生樹苗 為森林添新生力

午後的臺中大肚山森林覆育中心,微風吹拂着新翻的泥土氣息,企業志工們蹲在草地上,小心地將一株株樹苗放入盆中、填土,這些經過田野調查的在地原生樹苗,未來將移植至「后里森林公園覆育計劃」,成爲覆育森林的生力軍。

2025年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邁入的十週年,全球回顧過去十年的努力,檢視永續行動是否真正落地。適逢聯合報七十四週年社慶,聯合線上《倡議家》發起「從種子開始 與島嶼共苗未來」行動,攜手臺灣山林覆育協會及50家企業夥伴,讓種樹更貼近生物多樣性、基因遺傳性。

「一個人的行動有限,但跨界聯手的力量能讓土地更好、更長遠。」聯合線上副總經理楊堤雅表示,今年不只是全球檢視SDGs的節點,從過去少有人談永續,到現在企業、學校與社會都在關注環境議題,聯合報作爲媒體不只做倡議,也持續以行動帶領更多人加入。

種樹到育苗 讓行動更貼近在地生命力

聯合線上《倡議家》已連續三年舉辦種樹行動,以「衆樹在島嶼」爲概念,從2023年臺東池上種樹、減少廢耕農地,到2024結合覆育珊瑚、打造海洋跟陸域生物的庇護所,也發起企業夥伴健康走路累積樹苗的「與樹同行」行動,期望讓每次的種樹行動,都能創造正向改變。

隨着種樹已成爲企業的永續行動標配,除了「原生種」挑選很重要,「在地」是鮮少被提及的要素,2025年聯合線上《倡議家》與臺灣山林覆育協會合作,強調在地原生樹種的重要性,並邀請50家企業夥伴,從種樹前的「育苗」開始,並挹注種植百棵樹的經費給協會,爲未來的「后里森林公園覆育計劃」打下根基。

臺灣山林覆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指出,后里臺地位於大安溪與大甲溪之間,是連接中央山脈與海岸平原的生態節點,位置極爲關鍵,但過去數百年來,農業與都市發展造成原生森林嚴重破壞,如今的后里森林公園雖然是都會綠地,卻因褐根病蔓延,造成數百甚至上千棵樹衰敗,造成生態危機。

2025年聯合線上《倡議家》與臺灣山林覆育協會合作,邀請企業夥伴攜手,從種樹的更前端「育苗」開始,爲未來的「后里森林公園覆育計劃」打下根基。攝影/蘇曉芃

發揮企業共好影響力 重新運轉生態系統

「我們要恢復的不只是綠意,而是生態系統的功能性。」對於臺灣山林覆育協會而言,真正的「種樹」並非只追求數量,而是重建土地原本的生命鏈條,蔡智豪提到,植物是生態系的第一個齒輪,牽動着無數生物的存活與演化,當在地原生植物回到土地上,也就爲昆蟲、鳥類、哺乳動物找回家園,讓整個系統再次運轉。

選擇「在地」原生樹種,背後是一套嚴謹科學方法論,讓曾經自然分佈在當地、能適應氣候與土壤的樹木再次茂密,纔有機會也讓動植物找到熟悉的棲地。

在種樹活動上,包括羣益金鼎證券、和成欣業、福壽實業、臺灣理光、優你康光學、華南永昌證券、薰衣草森林、誠邑築建設等企業員工們,聆聽「在地」原生樹種的重要及意義,隨即捲起袖子、小組分工下,短短3個小時內,就完成超過1000盆的小苗,交由臺灣山林覆育協會照顧,用於臺中市政府支持的「后里森林公園覆育計劃」。

「一棵樹的影響力,可能超乎我們想像。」蔡智豪形容,種樹可以是一種「社會價值的覆育」,當一間企業帶着十位員工來參與,他們背後就代表十個家庭,行動的擴散,不只是物理上的綠化,更是一種文化的傳遞。

選擇「在地」原生樹種,能讓曾經自然分佈在當地、能適應氣候與土壤的樹木再次茂密,纔有機會也讓動植物找到熟悉的棲地。攝影/蘇曉芃

從「知道」變「做到」 發揮媒體影響力

「讓我們下一代,還有這塊土地,都能夠更多的去永續,而且長長久久。」一起參與育苗的聯合線上副總經理楊堤雅表示,聯合報及聯合線上《倡議家》希望以媒體力量,攜手更多夥伴持續推動環境永續,從「知道」變「做到」,讓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能不斷延伸的行動影響力。

「從種子開始」讓更多人不只是種樹,更認識每一株苗木背後的生態脈絡,當更多人願意重拾對土地及生態的感受,對世界更好的「種子」也能在心中萌芽。

聯合線上副總經理楊堤雅表示,聯合報及聯合線上《倡議家》希望以媒體力量,攜手更多夥伴持續推動環境永續。攝影/蘇曉芃

聯合報及聯合線上《倡議家》希望以媒體力量,攜手更多夥伴持續推動環境永續。攝影/蘇曉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