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能源點亮萬家燈火
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能源技術、產業、商業模式創新,深化能源市場化改革……近年來,我國能源轉型推動清潔能源發展駛入快車道,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刷新能源結構“含綠量”
南海之濱,海南昌江核電基地的塔吊在烈日下揮動長臂,機器的轟鳴與海風的呼嘯交織成一曲激昂的奮進樂章。
作爲我國“十四五”時期開工建設的首個核電項目,不久前,華能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3號機組安全殼打壓試驗獲得成功,向首次併網邁出了堅實一步。
華能海南昌江核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帥月智表示,項目建成以後年輸送清潔電量將超過180億千瓦時,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632.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68萬噸。
這是我國能源發展向“綠”向“新”、加速轉型的一個縮影——
大漠深處,光伏板鋪展成一片壯闊的“藍色海洋”,與連綿的金色沙丘交相輝映;川西高原,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如火如荼,爲從高原奔涌而下的清潔水電打造跨區域流動的“高速公路”;沿海灘塗,海上風電場的白色風塔正揮動“臂膀”,將海風轉化爲清潔電力……
記者從國家能源局瞭解到,我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十四五”以來,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實現翻番,光伏、風電、水電、核電、新型儲能等位居世界第一。
不斷提升能源“含新量”
金沙江上,白鶴灘水電站,一座拱形大壩橫亙在高聳的山谷間,承受1650萬噸的最大水推力。
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建設中的一系列科研攻關,把中國水電設計水平、施工能力、重大裝備製造能力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投產以來累計發電量已突破2000億千瓦時。
新能源技術裝備國際領先,光伏轉換效率不斷刷新世界紀錄,風電最大單機容量領跑全球,新型儲能規模世界第一,建成多個“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項目……“十四五”時期,我國能源科技的不斷創新和蓬勃發展,爲能源轉型提供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撐。
位於福建霞浦縣東南海域的西洋島,過去僅通過一條海底電纜與陸地電網相連,一旦發生海纜故障,搶修要花費不少時間。
近年來,國網福建電力在島上安裝了3臺2000千瓦風機、1000千瓦/2000千瓦時電化學儲能裝置和20.74千瓦光伏設備,建設了具備“零碳”示範運行能力的海島微電網。去年,微電網發電量達1500萬千瓦時,不僅滿足了全島用電需求,富餘的發電量還能通過海底電纜輸送到陸地大電網。
《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顯示,大力推進數字技術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爲能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打通能源市場“中梗阻”
電力配置效率事關經濟社會運行的質量、成本和可持續性。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的覆函》,明確今年將實現跨電網經營區交易常態化開市,有力支撐度夏期間電力保供,並探索達成多年期綠電交易簽約。
專家認爲,隨着相關改革舉措落地,綠色電力消納將更加便捷。今後,東部負荷中心的企業能夠更市場化地購買西部、北部地區生產的綠電,西部地區也能進一步將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
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共計核發綠證13.71億個,其中可交易綠證9.58億個,同比增長1.49倍。綠證核發量快速增長,折射我國能源底色越來越綠。
能源轉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久久爲功。
相信隨着一系列重大改革進一步落地實施,改革紅利將不斷釋放,惠及廣大企業和消費者,推動電力服務實現從“用上電”到“用好電”、再到“用綠電”的升級,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據新華社電 記者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