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看得見摸得着:深圳科學技術館精選展項合集

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絲路視覺)

讓科學看得見摸得着:深圳科學技術館精選展項合集 當人類第一次仰望星空時,宇宙的奧秘就激發着我們追問世界的本源。科學不斷深化着人類對時空、物質與能量的理解,可這些抽象的理論與前沿成果往往深藏於專業實驗室與晦澀的典籍之中,成爲難以觸及的“知識琥珀”。 如何讓科學結晶跨越學術壁壘,融入大衆視野,流淌爲智慧星河?絲路視覺以設計爲筆,在深圳科學技術館五層“宇宙探源”主題展區構築敘事空間,將艱深概念融合互動科技,轉化爲可視、可感、可參與的體驗。 薛定諤的幽靈貓 當你不觀察時,盒子裡的貓是生是死? 想象這樣一個實驗:一隻貓、一瓶毒藥和一個微弱的放射源被一起放進一個密封盒子裡。如果放射源在某個時刻釋放出粒子,玻璃瓶就會破碎,毒藥流出,貓就會死亡;如果沒有釋放粒子,貓則安然無恙。 關鍵在於:在盒子未被打開之前,我們無法知道放射源是否釋放過粒子,也就無法知道貓是死是活。在量子物理的描述中,粒子的狀態在沒有被觀測前,處於“既釋放又未釋放”的疊加狀態。於是,貓也被視爲“既活着又死亡”的狀態。然而,一旦你打開盒子觀察,貓要麼是活的,要麼是死的,不可能同時是兩種狀態。 這引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在量子層面,疊加狀態究竟在何時終止?現實又是如何在觀測中“選定”了一種可能性?這正是量子力學至今仍在爭論的核心謎題之一。 薛定諤的幽靈貓展項以機械圖冊與黑箱實驗裝置爲核心,將量子疊加態的哲學悖論轉化爲可探索的互動裝置:當觀衆靠近裝置進行觀測,貓的生與死狀態隨之坍縮,直觀呈現量子態與測量行爲之間的深層關聯。 單電子雙縫實驗 電子是粒子還是波? 單電子雙縫實驗是量子力學中極具代表性的實驗之一。它揭示了微觀粒子既像波又像粒的“雙重身份”(即波粒二象性),並顯示出粒子行爲具有概率性而非確定性。實驗還表明:一旦進行觀測,量子狀態會發生不可逆的變化,從而打破經典物理所依賴的確定性邏輯,展示出量子疊加、干涉與測量塌縮等關鍵原理。 本展項結合物理實驗與模擬電子顯微鏡機械裝置,演示粒子在雙縫實驗中的波粒二象性:即使單個電子連續發射,探測屏上依然會逐步顯現出干涉條紋,說明電子具有類似波的疊加行爲。 觀衆可點擊“觀察之眼”按鈕,選擇是否觀測電子通過哪一條縫隙。一旦開啓觀測,系統會記錄電子通過左縫或右縫的路徑,干涉條紋隨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兩條分佈對稱的單縫軌跡——這一變化形象展示了測量行爲對量子態的影響,也揭示了量子行爲的概率性本質。 粒子加速器 人類如何捕捉轉瞬即逝的粒子? 粒子加速器被譽爲研究微觀世界的“顯微鏡”,通過電磁場將粒子加速至接近光速併發生對撞,從而揭示物質的基本結構。 展項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及其核心探測裝置——北京譜儀(BESIII)爲原型,結合實體模型與互動系統,生動呈現粒子加速與對撞的物理過程。觀衆可參與粒子加速模擬遊戲,體驗微觀粒子在磁場中旋轉加速的運動軌跡,並通過超導磁懸浮實驗裝置,直觀感受低溫環境下超導材料與量子隧穿效應帶來的宏觀可視化現象。 15萬年到1s的飛躍 爲何量子計算機的算力能碾壓傳統計算機? 傳統計算機基於二進制(0或1)計算,一次只能處理一種狀態組合,而量子計算機利用量子比特(Qubit)的疊加態(同時是0和1)計算,可同時處理所有可能的組合,在特定問題上具備指數級的速度提升。比如一個300位的大數,如果每秒運算10 次,用傳統計算機來做需要15萬年,而量子計算機只要1秒。 量子計算展項組圍繞一個還原的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玄武”號,利用多個互動桌和展板介紹量子計算的原理、能力和發展歷程。觀衆可與控制檯屏幕交互,瞭解量子計算機的溫度、結構等信息,觀察單粒子、雙粒子激發情形下的量子行走現象。 終極密碼 量子通信爲什麼是最安全的通信? 是因爲它基於兩個基本原理:量子態不可克隆,以及測量會不可避免地擾動系統狀態。任何試圖竊聽的行爲,都會改變傳輸中的量子信息,從而被通信雙方察覺。這使得量子通信天然具備防竊聽的能力,被稱爲“物理層面上的終極加密”。 終極密碼展項通過竊聽模擬遊戲,以光子偏振態編碼爲切入點,讓觀衆直觀體驗量子態測量過程。在模擬基站的操作檯前,觀衆可以扮演發送者或接收者,通過發射槍裝置體驗量子密鑰分發實驗。當竊聽者試圖截取光子傳輸時,其測量行爲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量子態坍縮並被探測。該展項完整呈現量子通信在信息擾動監測與安全防護方面的技術優勢,強化公衆對量子通信安全邊界的科學認知。 華夏天宮 太空中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空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作爲當前全球僅有的兩座在軌空間站之一,中國“天宮”空間站的建成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邁入世界前列。 我國自2021年起啓動空間站建設,設計中充分考慮了生活保障與空間體驗: 例如,將艙內活動空間由“天宮一號”的約15立方米擴大至110立方米,並設置了獨立的生活區與工作區,爲航天員提供更爲寬敞、合理的人居環境,顯著提升了太空駐留的質量與效率。 華夏天宮展項組還原了空間站的工作和生活場景,觀衆可以走進“空間站”,通過AR近距離觀察實驗室、工作區和生活區的場景,體驗宇航員的一天。“空間站”上的屏幕會實時播放天宮課堂、宇航員生活VLOG和星圖。在空間站的周圍,觀衆可以近距離接觸天宮空間站上的前沿科技,例如天宮的動力——霍爾電推進發動機、天宮的“翅膀”——大型柔性太陽電池翼等等。觀衆可在這些互動體驗中感受航天科研的挑戰與魅力,瞭解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巨大貢獻。 太空電梯 太空電梯爲何能吸引科學家們一往無前地研究? 太空電梯提出的初衷,是爲了解決航天運輸成本高昂的問題。NASA數據顯示,目前通過火箭將一磅(453克)載荷送入軌道需耗費約1萬美元。物理學家Bradley Edwards提出,太空電梯可通過纜繩系統實現地空直連運輸,這種創新方案能大幅降低發射成本。相較於傳統火箭發射,太空電梯將使太空運輸常規化,如同地面物流般穩定運行且不受天氣制約。未來如果人類的太空電梯技術足夠先進,可以橋接整個太陽系。 外部: 太空電梯展項以大型機械裝置爲核心載體,結合沉浸式互動空間,將這一前沿構想轉化爲可感知的實體展示。展項通過實物模型與圖文解說,系統闡釋太空電梯的技術實現路徑,展現其從理論走向現實的可能性。 內部: 太空電梯內部場景以沉浸式互動體驗爲核心,旨在營造其獨特的視覺與沉浸感,將未來深空探測構想轉化爲一場飛越地球的冒險。觀衆進入可容納5-8人的沉浸空間後,可通過控制面板選擇太空電梯的運行模式(如抵達火星或特定太空站),隨後畫面將模擬展示沿途的星際風景和場景變化。 太陽光帆 沒有燃料的飛船,靠什麼在太空中加速? 太陽帆飛船是一種利用太陽光壓力推進、在太空中航行的航天器。由於其推力極小,無法直接從地面起飛,但在真空環境中,哪怕極微弱的推力也能在長時間內不斷積累動能。太陽帆可爲飛船提供大約爲地球重力十萬分之一至千分之一的加速度。它無需攜帶燃料,僅靠陽光持續加速,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深空探測技術方案。 太陽光帆展項以機械互動爲核心,通過一大一小兩套帆體模型,結合手輪、激光發射器等裝置,直觀演示多邊形太陽帆的帆膜結構、摺疊展開方式及其光壓驅動原理。 太空移民 人類的未來在何處?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指出:“我們生活在宇宙的打靶場中。”地球始終面臨潛在的危險,小行星遲早會撞擊地球,只是時間問題。即使我們避開了這些威脅,但還有更大的危險:太陽正走向死亡。人類的未來在何處?或許我們的命運,是成爲一個多星球物種,邁向星際。 或許我們應把基因送入太空,期待它們未來能在某個遙遠的角落復活?2018年12月,我國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基因送入太空。太空移民展項便展示了保存基因的樣本模型。 又或許,數字化永生是探索星際更有效的途徑。在展項的機器人模型前,觀衆通過特製頭盔體驗大腦神經元提取過程,將自己的記憶與意識輸送給機器人。此後,這個機器人就是體驗者的“身體”,觀衆將看到藉助VR技術演繹的機器人視角的世界。 磁場盾牌 若失去磁場,地球會變成第二個火星嗎? 地球磁場對於地球生命至關重要。它形成的磁層像一個巨大的保護盾,有效偏轉太陽風中絕大部分帶電粒子,並削弱部分來自宇宙深處的高能射線。若失去這一保護,太陽風將持續剝離地球大氣層,使其逐漸稀薄。大氣層流失將導致溫室效應減弱,引發全球性降溫。同時,地表會暴露在更強烈的輻射中,維持液態水所需的氣壓環境也將被破壞。最終,海洋將難以穩定存在,地球表面將陷入荒蕪、生態系統將遭受嚴重威脅。 磁場盾牌展項以動態投影結合機械交互裝置模擬地球磁場的運行機制。觀衆搖動轉軸產生電流時,裝置內磁場線即刻驅動指南針偏轉,呈現磁極相斥/相吸現象,投影則同步演示地球磁場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 地核的秘密 觸摸隕石,爲何能窺見5000公里下的地核? 地震波揭示地球外核爲液態金屬層,內核則爲固態結構,其密度顯著高於地幔。目前發現太陽系中能滿足這種密度要求且儲量充足的元素主要是鐵。鐵隕石的金屬成分與地核高密度特徵高度一致,而普通球粒隕石的整體元素比例與地球原始成分相似。科學家通過分析不同類型隕石的元素組成,可以反推出地核的成分模型。 地核的秘密展項結合隕石模型互動裝置、實物標本與影像資料,揭示地球深部的結構奧秘。觀衆將隕石或其他礦石模型放在掃描稱重臺上(即顯示屏),即可得知其元素構成、重量數據等詳細信息。通過親手觸摸珍貴隕石標本並閱讀圖文解說,觀衆可深入理解隕石成分數據與地核密度特徵的對應關係。 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如何跟數字文明時代聯繫在一起的? 數字地球展項採用異形面3D Mapping投影融合技術打造球幕影院,投射實時地球動態影像。觀衆可觀看季風、地震、洋流等自然現象的交替演繹,沉浸式體驗多維度的地球脈動。 其動態影像數據源自飛速發展的衛星遙感技術。衛星遙感網絡實時傳輸海量科學數據,支撐起展項的可視化呈現。作爲主題展區的視覺icon,這個巨型地球裝置讓觀衆直觀感知數字科技已滲透至生活每個角落,通過調取全球監測數據,掌握極端環境與循環系統的動態變化。 地球之最展項組 極端地理與氣候現象如何造就地球之最? 地球之最展項組聚焦地球上最極端的地理與氣候現象,旨在引導觀衆瞭解極端環境如何影響地球系統的運作與生命的演化歷程。通過探索全球最熱、最冷、最幹、最深等“地球之最”,觀衆將認識到:環境溫度、溼度、氣壓、氧氣濃度等自然因子,不僅塑造了多樣的生態系統,也推動了生命的適應性演化。極端條件對地球生命構成挑戰,但也激發出驚人的生態適應策略。這些差異化的環境與氣候,共同編織出地球豐富多樣而充滿奇蹟的生態畫卷。 展項組採用獨特造型投影、互動展臺、沉浸式影片等多元化展示方式,打造富有參與感與思辨性的體驗空間。觀衆將在直觀體驗中,深刻理解地球系統與生命之間密不可分、動態互動的聯繫。

讓科學看得見摸得着:深圳科學技術館精選展項合集 當人類第一次仰望星空時,宇宙的奧秘就激發着我們追問世界的本源。科學不斷深化着人類對時空、物質與能量的理解,可這些抽象的理論與前沿成果往往深藏於專業實驗室與晦澀的典籍之中,成爲難以觸及的“知識琥珀”。 如何讓科學結晶跨越學術壁壘,融入大衆視野,流淌爲智慧星河?絲路視覺以設計爲筆,在深圳科學技術館五層“宇宙探源”主題展區構築敘事空間,將艱深概念融合互動科技,轉化爲可視、可感、可參與的體驗。 薛定諤的幽靈貓 當你不觀察時,盒子裡的貓是生是死? 想象這樣一個實驗:一隻貓、一瓶毒藥和一個微弱的放射源被一起放進一個密封盒子裡。如果放射源在某個時刻釋放出粒子,玻璃瓶就會破碎,毒藥流出,貓就會死亡;如果沒有釋放粒子,貓則安然無恙。 關鍵在於:在盒子未被打開之前,我們無法知道放射源是否釋放過粒子,也就無法知道貓是死是活。在量子物理的描述中,粒子的狀態在沒有被觀測前,處於“既釋放又未釋放”的疊加狀態。於是,貓也被視爲“既活着又死亡”的狀態。然而,一旦你打開盒子觀察,貓要麼是活的,要麼是死的,不可能同時是兩種狀態。 這引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在量子層面,疊加狀態究竟在何時終止?現實又是如何在觀測中“選定”了一種可能性?這正是量子力學至今仍在爭論的核心謎題之一。 薛定諤的幽靈貓展項以機械圖冊與黑箱實驗裝置爲核心,將量子疊加態的哲學悖論轉化爲可探索的互動裝置:當觀衆靠近裝置進行觀測,貓的生與死狀態隨之坍縮,直觀呈現量子態與測量行爲之間的深層關聯。 單電子雙縫實驗 電子是粒子還是波? 單電子雙縫實驗是量子力學中極具代表性的實驗之一。它揭示了微觀粒子既像波又像粒的“雙重身份”(即波粒二象性),並顯示出粒子行爲具有概率性而非確定性。實驗還表明:一旦進行觀測,量子狀態會發生不可逆的變化,從而打破經典物理所依賴的確定性邏輯,展示出量子疊加、干涉與測量塌縮等關鍵原理。 本展項結合物理實驗與模擬電子顯微鏡機械裝置,演示粒子在雙縫實驗中的波粒二象性:即使單個電子連續發射,探測屏上依然會逐步顯現出干涉條紋,說明電子具有類似波的疊加行爲。 觀衆可點擊“觀察之眼”按鈕,選擇是否觀測電子通過哪一條縫隙。一旦開啓觀測,系統會記錄電子通過左縫或右縫的路徑,干涉條紋隨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兩條分佈對稱的單縫軌跡——這一變化形象展示了測量行爲對量子態的影響,也揭示了量子行爲的概率性本質。 粒子加速器 人類如何捕捉轉瞬即逝的粒子? 粒子加速器被譽爲研究微觀世界的“顯微鏡”,通過電磁場將粒子加速至接近光速併發生對撞,從而揭示物質的基本結構。 展項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及其核心探測裝置——北京譜儀(BESIII)爲原型,結合實體模型與互動系統,生動呈現粒子加速與對撞的物理過程。觀衆可參與粒子加速模擬遊戲,體驗微觀粒子在磁場中旋轉加速的運動軌跡,並通過超導磁懸浮實驗裝置,直觀感受低溫環境下超導材料與量子隧穿效應帶來的宏觀可視化現象。 15萬年到1s的飛躍 爲何量子計算機的算力能碾壓傳統計算機? 傳統計算機基於二進制(0或1)計算,一次只能處理一種狀態組合,而量子計算機利用量子比特(Qubit)的疊加態(同時是0和1)計算,可同時處理所有可能的組合,在特定問題上具備指數級的速度提升。比如一個300位的大數,如果每秒運算10 次,用傳統計算機來做需要15萬年,而量子計算機只要1秒。 量子計算展項組圍繞一個還原的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玄武”號,利用多個互動桌和展板介紹量子計算的原理、能力和發展歷程。觀衆可與控制檯屏幕交互,瞭解量子計算機的溫度、結構等信息,觀察單粒子、雙粒子激發情形下的量子行走現象。 終極密碼 量子通信爲什麼是最安全的通信? 是因爲它基於兩個基本原理:量子態不可克隆,以及測量會不可避免地擾動系統狀態。任何試圖竊聽的行爲,都會改變傳輸中的量子信息,從而被通信雙方察覺。這使得量子通信天然具備防竊聽的能力,被稱爲“物理層面上的終極加密”。 終極密碼展項通過竊聽模擬遊戲,以光子偏振態編碼爲切入點,讓觀衆直觀體驗量子態測量過程。在模擬基站的操作檯前,觀衆可以扮演發送者或接收者,通過發射槍裝置體驗量子密鑰分發實驗。當竊聽者試圖截取光子傳輸時,其測量行爲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量子態坍縮並被探測。該展項完整呈現量子通信在信息擾動監測與安全防護方面的技術優勢,強化公衆對量子通信安全邊界的科學認知。 華夏天宮 太空中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空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作爲當前全球僅有的兩座在軌空間站之一,中國“天宮”空間站的建成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邁入世界前列。 我國自2021年起啓動空間站建設,設計中充分考慮了生活保障與空間體驗: 例如,將艙內活動空間由“天宮一號”的約15立方米擴大至110立方米,並設置了獨立的生活區與工作區,爲航天員提供更爲寬敞、合理的人居環境,顯著提升了太空駐留的質量與效率。 華夏天宮展項組還原了空間站的工作和生活場景,觀衆可以走進“空間站”,通過AR近距離觀察實驗室、工作區和生活區的場景,體驗宇航員的一天。“空間站”上的屏幕會實時播放天宮課堂、宇航員生活VLOG和星圖。在空間站的周圍,觀衆可以近距離接觸天宮空間站上的前沿科技,例如天宮的動力——霍爾電推進發動機、天宮的“翅膀”——大型柔性太陽電池翼等等。觀衆可在這些互動體驗中感受航天科研的挑戰與魅力,瞭解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巨大貢獻。 太空電梯 太空電梯爲何能吸引科學家們一往無前地研究? 太空電梯提出的初衷,是爲了解決航天運輸成本高昂的問題。NASA數據顯示,目前通過火箭將一磅(453克)載荷送入軌道需耗費約1萬美元。物理學家Bradley Edwards提出,太空電梯可通過纜繩系統實現地空直連運輸,這種創新方案能大幅降低發射成本。相較於傳統火箭發射,太空電梯將使太空運輸常規化,如同地面物流般穩定運行且不受天氣制約。未來如果人類的太空電梯技術足夠先進,可以橋接整個太陽系。 外部: 太空電梯展項以大型機械裝置爲核心載體,結合沉浸式互動空間,將這一前沿構想轉化爲可感知的實體展示。展項通過實物模型與圖文解說,系統闡釋太空電梯的技術實現路徑,展現其從理論走向現實的可能性。 內部: 太空電梯內部場景以沉浸式互動體驗爲核心,旨在營造其獨特的視覺與沉浸感,將未來深空探測構想轉化爲一場飛越地球的冒險。觀衆進入可容納5-8人的沉浸空間後,可通過控制面板選擇太空電梯的運行模式(如抵達火星或特定太空站),隨後畫面將模擬展示沿途的星際風景和場景變化。 太陽光帆 沒有燃料的飛船,靠什麼在太空中加速? 太陽帆飛船是一種利用太陽光壓力推進、在太空中航行的航天器。由於其推力極小,無法直接從地面起飛,但在真空環境中,哪怕極微弱的推力也能在長時間內不斷積累動能。太陽帆可爲飛船提供大約爲地球重力十萬分之一至千分之一(約 10^-5g到10^-3g)的加速度。它無需攜帶燃料,僅靠陽光持續加速,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深空探測技術方案。 太陽光帆展項以機械互動爲核心,通過一大一小兩套帆體模型,結合手輪、激光發射器等裝置,直觀演示多邊形太陽帆的帆膜結構、摺疊展開方式及其光壓驅動原理。 太空移民 人類的未來在何處?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指出:“我們生活在宇宙的打靶場中。”地球始終面臨潛在的危險,小行星遲早會撞擊地球,只是時間問題。即使我們避開了這些威脅,但還有更大的危險:太陽正走向死亡。人類的未來在何處?或許我們的命運,是成爲一個多星球物種,邁向星際。 或許我們應把基因送入太空,期待它們未來能在某個遙遠的角落復活?2018年12月,我國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基因送入太空。太空移民展項便展示了保存基因的樣本模型。 又或許,數字化永生是探索星際更有效的途徑。在展項的機器人模型前,觀衆通過特製頭盔體驗大腦神經元提取過程,將自己的記憶與意識輸送給機器人。此後,這個機器人就是體驗者的“身體”,觀衆將看到藉助VR技術演繹的機器人視角的世界。 磁場盾牌 若失去磁場,地球會變成第二個火星嗎? 地球磁場對於地球生命至關重要。它形成的磁層像一個巨大的保護盾,有效偏轉太陽風中絕大部分帶電粒子,並削弱部分來自宇宙深處的高能射線。若失去這一保護,太陽風將持續剝離地球大氣層,使其逐漸稀薄。大氣層流失將導致溫室效應減弱,引發全球性降溫。同時,地表會暴露在更強烈的輻射中,維持液態水所需的氣壓環境也將被破壞。最終,海洋將難以穩定存在,地球表面將陷入荒蕪、生態系統將遭受嚴重威脅。 磁場盾牌展項以動態投影結合機械交互裝置模擬地球磁場的運行機制。觀衆搖動轉軸產生電流時,裝置內磁場線即刻驅動指南針偏轉,呈現磁極相斥/相吸現象,投影則同步演示地球磁場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 地核的秘密 觸摸隕石,爲何能窺見5000公里下的地核? 地震波揭示地球外核爲液態金屬層,內核則爲固態結構,其密度顯著高於地幔。目前發現太陽系中能滿足這種密度要求且儲量充足的元素主要是鐵。鐵隕石的金屬成分與地核高密度特徵高度一致,而普通球粒隕石的整體元素比例與地球原始成分相似。科學家通過分析不同類型隕石的元素組成,可以反推出地核的成分模型。 地核的秘密展項結合隕石模型互動裝置、實物標本與影像資料,揭示地球深部的結構奧秘。觀衆將隕石或其他礦石模型放在掃描稱重臺上(即顯示屏),即可得知其元素構成、重量數據等詳細信息。通過親手觸摸珍貴隕石標本並閱讀圖文解說,觀衆可深入理解隕石成分數據與地核密度特徵的對應關係。 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如何跟數字文明時代聯繫在一起的? 數字地球展項採用異形面3D Mapping投影融合技術打造球幕影院,投射實時地球動態影像。觀衆可觀看季風、地震、洋流等自然現象的交替演繹,沉浸式體驗多維度的地球脈動。 其動態影像數據源自飛速發展的衛星遙感技術。衛星遙感網絡實時傳輸海量科學數據,支撐起展項的可視化呈現。作爲主題展區的視覺ICON,這個巨型地球裝置讓觀衆直觀感知數字科技已滲透至生活每個角落,通過調取全球監測數據,掌握極端環境與循環系統的動態變化。 地球之最展項組 極端地理與氣候現象如何造就地球之最? 地球之最展項組聚焦地球上最極端的地理與氣候現象,旨在引導觀衆瞭解極端環境如何影響地球系統的運作與生命的演化歷程。通過探索全球最熱、最冷、最幹、最深等“地球之最”,觀衆將認識到:環境溫度、溼度、氣壓、氧氣濃度等自然因子,不僅塑造了多樣的生態系統,也推動了生命的適應性演化。極端條件對地球生命構成挑戰,但也激發出驚人的生態適應策略。這些差異化的環境與氣候,共同編織出地球豐富多樣而充滿奇蹟的生態畫卷。 展項組採用獨特造型投影、互動展臺、沉浸式影片等多元化展示方式,打造富有參與感與思辨性的體驗空間。觀衆將在直觀體驗中,深刻理解地球系統與生命之間密不可分、動態互動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