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門口看病更“絲滑”,基層醫療正在強起來

(健康時報記者 邱越 王振雅)腫瘤手術縣醫院就能做了,家門口的中醫館有了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幾十年沒有村醫的村子有了80、90後村醫……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兩會代表委員帶來了基層醫療發展沉甸甸的“成績單”,基層醫療服務正在強起來、好起來。

從0到超400人次診療,縣醫院有了腫瘤科

“你是哪裡的病人?”“我是陝西山陽縣的。”

從陝西山陽縣到湖北十堰市,距離165公里,爲什麼要跨省看病?“因爲我們當地看不了癌症。”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副院長李龍倜說,“腫瘤科很多患者都來自山陽縣,跨省看病讓他們舟車勞頓,非常折騰。於是,我們醫院就有了,幫助山陽縣人民醫院,建起來腫瘤科的想法。”

“完成第一例乳腺癌術”“實現精準放療”“完成第一例卵巢癌切除術”“病牀從0增加到60張,超400人次基層診療。”……從大病到外地,如今在陝西省山陽縣,很多癌症病人不再折騰,選擇在家門口看病。而這樣的變化僅用了半年時間。

2024年8月,湖北省太和醫院跨省幫扶陝西省山陽縣人民醫院,讓他們的腫瘤科的從無到有。該院腫瘤科開診5個月,就收治患者量達到400餘人次,極大地方便了當地居民就醫。

半年來,山陽縣開展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種高危人羣篩查,累計覆蓋近萬人,早診率提高15%。通過綠色轉診通道,疑難病例可在48小時內轉入太和醫院,而穩定期患者則下轉至基層醫院,下轉率提升40%,提高了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

山陽縣的變化源於5G、遠程醫療等很多新技術的賦能。但在李龍倜看來,強基層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她希望,依託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建成覆蓋市縣鄉的醫療信息平臺,實現電子病歷跨院調閱、檢驗結果互認和藥品配送協同。“強基—提質—留人”,纔是破解了基層醫療“人才荒”“技術弱”困局的邏輯閉環。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家門口有了中醫館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脾胃病所所長唐旭東正在爲患者號脈。受訪者供圖

面積擴大10倍、特色診療項目大排長龍、中藥飲片數量多達400種,有的還建起了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密佈在我國基層的小小中醫館如今已成爲了千家萬戶家門口的“健康守門人”。

春節前,記者再次走進了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電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館,一大早這裡便一派忙碌,看診、理療、推拿、燻蒸、煎藥、講座……據二〇五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郭王紅介紹,2024年,該社區衛生服務站全站總診療3.9萬人次,其中,中醫就診有2.9萬人次。十年間,中醫館面積擴大近10倍,新增了40多臺診療儀器,新添置8臺煎藥機。

這並非偶然,近年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脾胃病所所長唐旭東的調研足跡深入全國多個鄉鎮,在安徽壽縣安豐鎮中心衛生院中醫館調研時,他注意到小針刀治療肩周炎的項目在這裡非常受歡迎,“居民們一個一個排着隊,十分鐘一個人,一上午能做二三十人,治療費50元一次,在當地口碑非常好。”唐旭東告訴記者。

“類似的情況我們見到了很多,中醫館開到老百姓家門口,真正解決他們的臨牀需求,給他們帶來益處,有效果自然就有口碑。”唐旭東說。

2月14日,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邢超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我國中醫館數量從2015年的3000餘個已增加到4.2萬個,全國有99.6%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且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走上了“從有到優”的發展。

“近十年來,基層中醫能力建立的確迎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我們不得不說的是,在一些鄉村仍然相對薄弱一些,中西部地區整體比其他地區仍然還有發展的空間。”唐旭東建議,要推動資源、人員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才能更好地讓中醫藥在基層發揮它的特色和作用。

從一個人到一羣人,村裡有了年輕村醫

在海南島的中部,有一個被羣山環抱的小縣城,“五峰如指翠相連”,在白沙黎族自治縣,人們大都以種膠、種茶爲生,基層醫生韋小麗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她也是這個小城唯一的全國人大代表。

8395個日日夜夜,23個春秋,韋小麗是長龍村唯一的村醫。“看病找小麗”兩代村民的集體共識。韋小麗告訴記者,“這是一種堅守,但也是無奈,村醫後繼無人,我走了,誰來接下守護村民的健康‘接力棒’?”

“我來”“我來”“我來”……如今,一批批黎族姑娘被培養爲村醫。不僅是韋小麗所在的長龍村,有的幾十年無村醫的村落,也有了80後、90後村醫。1月25日,韋小麗帶着記者來到白沙居村衛生室,村醫符江華就是新招進來的年輕村醫。

作爲“山的世界、林的海洋”,白沙是典型的熱帶山區。即使有了電動車,村醫符江華入戶隨訪,有時也要翻山越嶺花上一天的時間。“最遠的村民距離村衛生室要20多公里,每次早上出發,到農戶家裡就已經中午了。”山路崎嶇,上坡、下坡、拐彎,一天下來,符江華控制車把的手都麻了。

2023年開始,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五部門聯合開展實施了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截至2024年10月底,已錄用的近7500名大學生鄉村醫生,平均年齡24歲,大學專科學歷佔87.5%。

“以前我們去村裡看病,都是徒步走幾十裡山路,現在村診室的條件好多了。如今6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也增加到了12項,在天涯海角的村民,也能享受到免費疫苗接種、孕產婦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服務。”韋小麗見證了基層醫療條件的變化,更感受到了人才賦能基層的力量。

如今,韋小麗管理着2個村衛生室,5名黎族年輕村醫與她一起守護村民健康,服務着近30個連隊、3000多名鄉親,以及白沙縣城3個居委會共25925名居民的慢病防控工作。

作爲全國人大代表,韋小麗不斷收集村醫的意見。“雖然村診室比以前好很多,但現在很多村醫技能提升還很困難,很多適合縣醫院醫生的培訓計劃,並不適合村醫,很多培訓學習的新技術,在農村用不到。”

韋小麗建議,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村醫,要因地制宜,個性化定製村醫培訓方案,提高村醫醫療服務能力,提高鄉村醫生的待遇、希望有更多的村醫能考取編制,讓更多優秀的村醫留在基層守護村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