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患者告別穿刺痛苦!上海專家研發“沉浸式數字化智能肺癌介入導航器”
東方網通訊員姚君、記者劉軼琳4月16日報道:隨着CT篩查的普及,早期肺癌的檢出率大幅提高,肺結節定位技術成爲早期肺癌精準切除手術的必要環節且關鍵性技術。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外科主持工作)成興華,從臨牀熱點和患者痛點入手,研發出“沉浸式數字化智能肺癌介入導航器”,可讓患者在無痛情況下實現精準肺結節定位,既優化了手術流程,提升了手術質量,更顯著改善了患者就醫體驗。
熱點痛點出發,先進技術尋到出路
目前,臨牀大量依賴基於CT輔助的“經皮肺結節穿刺”技術,作爲肺結節手術的定位方式。這項技術高度依賴影像設備,需要反覆CT掃描,患者不得不在意識清醒下進行穿刺,全程疼痛,還要承受額外輻射,更可能增加患者定位後等待手術時的風險,發生出血、氣胸等情況。因此,看似非常細節的環節,卻讓患者苦不堪言。基於這一臨牀熱點和患者痛點,成興華主任開始思考是否有技術能擺脫現有定位方法,讓患者無痛、安全的情況下,完成這一環節?
尋找能替代CT實現肺結節可視化穿刺的技術,是關鍵。2017年底,成興華帶領團隊,經過反覆思考、理論研究,最終確定“混合現實聯合數字孿生技術”的解決方法。他帶領團隊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明確了技術研發方案,申請了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的支持,完成“原型機”的研發,“沉浸式數字化智能肺癌介入導航器”破冰而出。
夢想照進現實,潛心研發落地臨牀
在成興華主任的帶領下,研發團隊緊密協作,實現了半年內原型機的10次改版,並由創新快速通道申請了8項國家發明專利(1年內獲批5項)。期間,團隊基於原型機完成了動物實驗,驗證了混合現實技術輔助肺部穿刺定位的可行性。在這些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團隊先後得到上海市科委、市衛健委、申康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等項目支持和政策扶持,又在上海市胸科醫院臨研中心的推動下,實現了超過380萬元的專利轉化。
在潛心研發的不懈努力後,該項技術目前已經進入臨牀研究,造福患者。當前,它的運用可貫穿肺結節手術的全週期,被用於術前、術中、術後三個階段。
術前,醫生在門診時可用它來爲患者講解病情,通過直觀的三維立體圖像,患者能夠明明白白地知道肺結節的位置、大小等細節信息,讓醫患溝通更爲順暢。術中運用是這項技術的關鍵所在,醫生可以用它來爲患者做更爲精準的穿刺定位,且可直接在患者全麻後進行,讓患者毫無痛感,且降低併發症風險。通過對照研究表明,穿刺操作時間下降35%,患者輻射劑量下降35%,穿刺精準度提高40%。術後,它可運用在患者的遠程康復隨訪等環節。
源於臨牀,造福患者。這項從臨牀需求和患者痛點“孵化”而來的先進技術,還有着非常廣闊的研發和運用空間,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它能爲更多患者帶來安全、無痛、優質的就醫體驗!這纔是醫學科技創新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