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旅遊持續煥發生命力

前不久,“中央紅色交通線主題遊徑”在上海發佈,這條橫貫滬、粵、閩、贛的“紅色旅遊長廊”串聯起沿線城市24處核心革命舊址與革命場館,將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以全新形式向社會公衆呈現。紅色旅遊是以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爲載體,組織接待旅遊者開展革命歷史知識學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主題性旅遊活動,是紅色文化資源與旅遊消費場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產業形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實現了紅色文化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推動了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優化升級。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紅色旅遊產業發展迅猛,成爲旅遊業新增長點。近年來,中央財政對紅色旅遊景區支持力度也在持續加大。數據顯示,2024年,中央財政安排紅色旅遊專項資金20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改造提升。全國重點建設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00個,歷史類博物館、紀念館1644家,歷史類紀念館累計推出主題展覽1.5萬個。湘贛閩、陝甘寧、魯蘇皖、川渝等紅色文化資源分佈集中地區,通過發揮紅色旅遊資源優勢,打造了一批地方性紅色旅遊品牌。例如,山東省臨沂市通過“紅色旅遊+”形式將藝術體驗、企業團建、影視製作等內容進行融合,將紅色旅遊培育成爲傳承紅色基因、助推增收富民的重要載體;遼寧省朝陽市的趙尚志紀念館和《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發源地經過多年完善與發展,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紅色旅遊品牌,在銘記歷史、弘揚革命精神的同時,有力推動地方經濟繁榮。

2023年8月份印發的《用好紅色資源 培育時代新人 紅色旅遊助推鑄魂育人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充分發揮紅色旅遊在紅色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完善的紅色旅遊教育常態化工作機制。2024年12月份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區等級劃分》,對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區的機構、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融合發展、旅遊服務能力、安全與應急保障、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指引性規範要求。這一旅遊行業標準的出臺,推動紅色旅遊進入規範化、標準化發展快車道。

在發展過程中,紅色旅遊仍存在融合發展水平較低、品牌營銷意識薄弱、數字化建設不深入、專業人才素養有待提高等現實問題。因此,要多措並舉,讓紅色旅遊持續煥發生命力。

一方面,拓展紅色旅遊業態格局。依託紅色文化場景和地方紅色資源,提煉出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紅色文化元素,打造讓遊客“看得見”“記得住”的紅色旅遊品牌,並將其延展到文創產品、實體經濟、文化活動中,將紅色基因轉化爲文旅融合的強勁動力,構建兼具歷史厚度與體驗深度的紅色旅遊體系。強化業態協同與區域合作,積極探索“紅色+N”融合發展模式,將紅色文化與教育研學、鄉村旅遊、生態旅遊等有機融合,加強各地在紅色旅遊規劃、項目建設、產業發展等工作中的協同性。

另一方面,推動紅色旅遊數字轉型。利用VR等數字科技引入沉浸式體驗項目,還原革命場景,讓遊客觸摸有溫度的革命歷史,使紅色文化從“可觀”走向“可感”、從“記憶”走向“共鳴”。捕捉遊客特別是青年遊客的體驗習慣與需求,利用微博、抖音等媒體矩陣,創新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形式,實現紅色旅遊全媒體推廣。推動紅色旅遊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深度合作,通過設立專業智庫、培育相關專業人才等方式,對紅色知識教育、旅遊規劃、專業講解、展覽展陳等方面提供專業人才支撐。(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趙澤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