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革命”讓婚姻登記煥發新生

張西流

今年5月10日,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正式施行,婚姻登記實現“全國通辦”,內地居民申請結婚登記不再需要出具戶口簿,可以在任一有相關婚姻登記權限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相關政策生效後,已有地方民政部門入駐音樂節,提供現場結婚登記服務。最新一例來自新疆首府烏魯木齊。此前,四川成都、浙江寧波等地也有在音樂節舉辦期間引導市民辦理婚姻登記的類似案例。

2025年盛夏,烏魯木齊草莓音樂節的舞臺下,一對對情侶手牽手完成婚姻登記;寧波象山的濱海現場,搖滾樂與婚禮儀式交織成浪漫序章;成都非遺博覽園的“領證+打卡”模式,讓跨省新人在音樂中許下誓言……這些場景不僅是民政服務的一次創新嘗試,更折射出當代青年對婚姻儀式感的重新定義。婚姻登記從行政流程的“冷操作”,蛻變爲潮流文化中的“熱事件”,背後是政策鬆綁、代際價值觀變遷與社會治理轉型的多重共振。

2025年5月實施的《婚姻登記條例》修訂版,取消戶口簿要求、實現“全國通辦”,成爲音樂節領證潮的制度基石。這一政策直擊人口流動時代的痛點——異地戀情侶無需再“兩地跑腿”,婚姻登記從“戶籍地管控”轉向“個體自主選擇”。更深遠的影響在於,政策賦予民政部門創新服務的空間。寧波象山將頒證點搬進音樂節現場,推出“一站式”服務,從填表審覈到舞臺頒證無縫銜接;烏魯木齊水磨溝區在搖滾樂中設置靜音登記區,平衡儀式狂歡與程序嚴肅性。這些實踐證明,行政服務也能通過場景嫁接煥發新生。

傳統婚姻登記中標準化流程、流水線操作、冰冷的辦公環境,讓年輕人將領證視爲“辦手續”而非“人生里程碑”。音樂節領證的創新,恰以沉浸式體驗打破窠臼:在萬人合唱中交換誓言,比印着鋼印的證書更具記憶點。音樂節的亞文化符號(如搖滾、露營、國風)成爲青年自我認同的載體。當領證成爲旅行打卡項目,反映了婚姻登記也可以成爲文旅IP,推動城市品牌與青年文化共生。

音樂節領證的走紅,或僅是婚俗變革的序章。當民政服務持續“出圈”,政策制定者需思考,如何將碎片化創新轉化爲系統性改革。比如,整合婚檢、頒證、旅拍、蜜月資源,構建“婚登+”產業鏈,釋放1+1>2的效應,同時提升社會效益與經濟價值。又如,區塊鏈存證婚書、AI智能頒證員、AR虛擬場景,這些技術應用或重塑儀式體驗。再如,將地方非遺融入婚登場景,避免同質化競爭。

從烏魯木齊的搖滾領證,到寧波的濱海儀式,民政部門以場景革命迴應了青年對婚姻的期待——既堅守法律契約的嚴肅性,又賦予個體表達自由。這場變革提醒我們:儀式感不是裝飾品,而是社會關係的潤滑劑。當婚姻登記從程序終點變爲生活起點,或許我們終將理解,那些在音浪中交換戒指的新人,不是在消解婚姻登記儀式感的重量,而是在尋找更鮮活的情感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