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教育既保持信念高度,又具備青春溫度
本文轉自:人民網
在清明節利用烈士陵園(墓)等場地開展祭奠革命英烈活動是學校常見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這類活動一般由講話、獻花、祭掃等儀式組成,注重莊嚴和肅穆,是教育青少年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實踐。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教育既要保證理想信念教育主旨的傳達,又要實現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和心靈觸動。建立青少年與革命英烈之間深度的生命鏈接,是有效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育人成效的核心所在。
日前,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青少年發展與教育創新”研究團隊在浙江慈溪觀城中學開展了一場清明祭奠革命英烈的教育創新實踐。在準備階段,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共同挑戰千萬步,清明祭奠英烈魂”的活動,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主體性;鼓勵班級“一起挑戰百萬步”和個人“勇敢挑戰兩萬五千步”,將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融爲一體。有別於單一的、碎片化的活動設計,本次實踐將“五育”融爲一體,形成多層次的立體目標系統,爲後續祭奠活動創設了真實生動、具有教育張力的情境。
在烈士陵園的團課教育中,活動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主題宣講、獻花、祭掃等環節中。比如,首先進行有力的發問“是誰,帶給了我們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 引發同學們在真實體驗中進行深刻思考;其次,通過講述烈士們不同維度的真實故事,創設了一個真實生動並具有生命張力的情境;再次,請同學們與烈士開展心靈對話,想象革命先烈的祝福和期許,將彼此之間人性的生命鏈接昇華爲理想信念的精神鏈接;最後,繼續反問“我們該怎麼做?” 引導同學們堅定人生理想信念,傳承使命擔當。
在這樣跨越時空的生命鏈接中,革命英烈不再只是抽象的符號,他們的形象既真實生動又溫暖感人,他們的革命精神既鮮活深刻又莊嚴神聖。實踐活動構建了情感共鳴場域,消除了傳統教育形式與青少年參與訴求之間的代際鴻溝,增進了青少年對革命精神的體驗和理解。
在新時代下,推進理想信念教育活動的常態化要回答三大命題:如何將紅色基因傳承與Z世代行爲特徵相融合?如何在集體主義教育中均衡個體體驗?如何結合教育研究準確把脈實踐活動的效能?這就需要我們去看見真實的生命,需要我們在生命之間創建深度的鏈接,讓紅色教育既保持信念高度,又具備青春溫度。
(作者: 朱 紅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胡 淦 浙江慈溪市觀城中學黨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