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讓綠水青山既有高顏值又有高產值
(原標題:【光明論壇】讓綠水青山既有高顏值又有高產值)
【光明論壇】
作者:彭戀(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講師)
今年第15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文章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蘊含着無窮的經濟價值。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培育大量生態產品走向市場,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爲發展優勢。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我們需要尊重並遵循的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爲我們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重要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要求我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斷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生態資源作爲生產要素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制約,破壞生態將直接動搖經濟根基,而優良生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可以成爲最大發展優勢、競爭優勢。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以高水平保護倒逼產業結構優化,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塑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爲發展注入新動能。以生態“底色”繪就經濟“成色”,福建的發展實踐即是生動的例證。據統計,當地森林覆蓋率連續46年居全國首位;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穩定保持優良,以約佔全國1.3%的土地、3%的能耗創造了全國4.3%的經濟總量。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係,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準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思想理念同一性、價值目標一致性和現實實踐共生性。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工業、農業、服務業全鏈條各環節,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全面提升產業綠色化水平,實現生態價值的有效轉化,賦能高質量發展,持續增強發展潛力和後勁。
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促進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推進生態產業化,可通過打造品牌、延伸產業鏈,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康養產業等“生態+”產業,將清潔水源、優美景觀、豐富生物多樣性等生態資源轉化爲經濟資源,挖掘生態資源背後的文化內涵,將自然景觀與地域歷史、民俗傳統、藝術表現等文化元素有機融合,打造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生態產品和生態產業,推動生態資源從“潛在價值”向“現實收益”跨越,形成可持續的生態經濟體系。比如,大興安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10年來,森林覆蓋率升至85.7%,林下經濟和旅遊業蓬勃發展,爲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推進產業生態化,則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升級,推動產業結構綠色化轉型,增加產業鏈綠色附加值,培育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綠色服務業等,發展“物盡其用、吃幹榨盡”的循環經濟,減少環境污染排放,推動各類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着力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共進。統籌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將讓“聚綠成金”“借綠生金”之路越來越寬廣。
讓綠水青山既有高顏值又有高產值,還應加快推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通過重構生產要素組合、革新生產函數關係、重塑經濟增長動力機制,推動工藝、技術、裝備升級,實現傳統行業的轉型重塑,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躍遷。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低碳化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努力實現產業發展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比如,浙江安吉首創全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運用5G、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融合構建全域生態感知網絡,將毛竹生長數據固化爲碳匯資產,使生態價值可量化交易,竹林碳匯項目累計分紅近5億元,真正實現“竹葉變金葉”。此外,還應促進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全面形成綠色低碳的消費體系,讓綠色出行、節水節電、“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等低碳生活方式成爲社會風尚,促進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
實現保護綠水青山與促進經濟發展相得益彰,有賴於全社會協同行動,形成合力。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加快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保障通道。積極探索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放大財政、金融、價格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激勵效應,進一步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讓經營主體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獲得合理回報。同時,不斷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調查監測、價值評估、經營開發等機制,優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和交易機制,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牽引作用,加快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比如,福建南平堅持“綠富同興”,探索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協同體系,形成“生態資源—綠色產業—價值增值”的良性循環,其探索經驗值得借鑑。堅守高水平保護的生態底線,還應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推行制度約束與獎罰並重機制,嚴肅懲處違法違規破壞生態環境行爲,用制度堤壩守護生態紅線。
《光明日報》(2025年08月19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