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遠離“櫥窗人生”

新聞背景:

近日,有媒體報道短視頻平臺涌現的大量以“記錄萌娃日常”爲名的賬號,其創作內容是家長與MCN機構(網紅孵化機構)精心策劃的“劇本演繹”——從人設打造、腳本設計到流量變現,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商業流水線,實現“網紅兒童”批量生產。

誰在製造“網紅兒童”?

一方面,MCN機構是重要推手。立人設、求新意是他們給出的“出圈密碼”,背後則是生意。媒體調查發現,某MCN機構提供的合作套餐價格有單月5980元、3個月的“幫起號”12980元、6個月的“專業博主”22980元。另一方面,家長難辭其咎。正是因爲在孩子身上看到“錢”途,部分家長動起了“啃小”的歪腦筋。

在流量指揮棒下,“網紅兒童”的純真被精心設計成流水線“產品”,迎合着成年人的消費需求。當同齡人外出玩耍、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快樂時,這些孩子不得不應付被父母、MCN機構塞滿的行程表,在催更壓力下“被迫營業”。過早地將孩子推向名利場,讓他們被迫接受成人世界的邏輯規則,這無異於人爲“催熟”,是對童真的提早透支。

曬娃變“生意”涉嫌違規

當童真被明碼標價,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網紅兒童”,真的快樂嗎?他們的權益,又該如何保障?我國廣告法明確規定,不得利用不滿十週歲的未成年人作爲廣告代言人。這些行爲不僅涉嫌違法,更將兒童過早捲入商業化的漩渦,剝奪了他們本該享有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整治“網紅兒童”帶貨亂象,需監管、平臺、家庭三方協同發力。監管要“長出牙齒”。平臺須壓實主體責任,建立兒童內容分級制度,限制廣告植入頻次;同時,完善審覈技術,對利用兒童形象帶貨的視頻進行標籤識別和流量限制。家長應迴歸教育本位。父母需意識到,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與其追逐短期利益,不如爲孩子築牢身心健康的基礎。

童年不該待價而沽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其成長不應被商業利益裹挾。我們期待,通過法律規範、技術監管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讓每一個孩子都遠離“櫥窗人生”,在陽光下自由奔跑,在純真中快樂長大。畢竟,童年不該是待價而沽的商品,而應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網紅兒童”,不應成爲網絡時代的新型“消費品”。“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真誠期待充滿童趣的孩子們能夠遠離銅臭,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沐浴陽光、享受快樂!

(以上綜合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

V視角:

@平凡:“啃小”到了最後,會變成名副其實的“坑小”。

@請讓我心想事橙:流量這碗飯不好吃,別耽誤了孩子!

@lady石頭:童年不該困在鏡頭裡,還是讓孩子好好上學吧!

@花齊放花花:希望平臺能承擔起責任,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過濾“網紅兒童”內容。

@南山:孩子的身心健康應該勝過一切。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流量經濟過度消耗兒童絕非幸事。當鏡頭成爲禁錮童真的枷鎖,當點贊變成沉重的負擔,那些“被迫營業”的孩子,正在失去童年的純真。過早地將孩子推向名利場,不僅嚴重損害其身心健康,更可能觸碰法律紅線。置身互聯網時代,全社會的成年人應該攜起手來,通過法律法規和監管措施,完善權益保護體系,爲未成年人營造快樂、健康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