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青創人才站上舞臺“C位” 北京建設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
平均年齡31歲的青年創業者站在了舞臺“C位”。
在近日舉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北京傑出青年科技人才發展論壇”中,30名青年創業者入選2024年度中關村U30優勝者榜單。這羣青年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生物醫藥、空天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數字經濟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鄉村振興產業繪製創新版圖。
實際上,這張“青”力量十足的創業榜單背後,是北京給予創業青年的滿滿誠意。
北京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遊鈞表示,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北京始終把人才作爲創新發展的最強驅動、最強引擎,爲青年科技人才在京發展提供最大誠意、最好資源、最優服務,識才範圍不斷擴大、愛才名片不斷擦亮、助才措施不斷完善。
2024年3月,《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正式施行,其中有專門的章節提到“創新人才”,明確市人民政府和人才工作、教育、科學技術等部門應當制定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人才支撐保障措施,培養、引進、使用、服務創新人才,建設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
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教師李振坤是2024年度中關村U30優勝者之一。他首創提出了一種新型軟體機器人概念“流變機器人”。用通俗的話說,這種運用4D打印技術生產出來的軟體機器人類似科幻電影中的液體角色“毒液”,能夠隨心所欲地拉伸變形。
李振坤說,傳統的軟體機器人大多依賴於彈性材料的變形,但其變形方式相對固定,對環境的適應性有限。而流變機器人依託4D打印技術,能夠解決有限變形的問題。
在實際應用場景中,流變機器人可以賦能人形機器人的關節結構,可以進入科技館或學校做科普,也可以賦能時下熱門的低空經濟領域。
“我們的團隊都是年輕人,年輕的老師、年輕的學生。”李振坤說,目前整個團隊有8名教師和十幾名學生,正在加快科技成果的概念驗證。目前,團隊已經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王軍醫生團隊合作,開展利用流變機器人抑制癌細胞轉移的相關動物實驗,讓攜帶抗體的流變機器人識別血液中的癌細胞,並最終殺死癌細胞。
參加論壇當天,會議室門口的人形機器人吸引了李振坤的注意。他說,與技術人員聊天時發現,對方在機器人制造中面臨成本高昂、製造難度大等問題,希望藉助3D、4D打印等技術生產產品,降低成本。
“我們一聊,就加了微信,之後我們可以給對方的機器人做一些外殼。”李振坤說,藉助中關村論壇和中關村U30等平臺,他獲得了許多合作機會。
李振坤還提到,團隊計劃在今年下半年成立公司,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讓流變機器人從“書架”走向“貨架”。
與李振坤一起走上領獎臺的同領域優勝者還有北京中科慧靈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COO張淼。本屆論壇年會期間,該公司的多臺“靈寶”機器人佩戴“智願者”證穿梭在會場中,爲參會者提供迎賓、導引等服務。
張淼介紹,“靈寶”機器人的優勢在於具身智能和靈巧操作,可以應用在特種作業的場景中,代替人類完成危險環境下的作業任務。今年,團隊將研發重點聚焦礦山、礦井等高危應用場景,讓機器人不僅能完成市面上已有的巡檢任務,還能執行具體操作,最大程度降低高危環境下人工作業的風險和隱患。
張淼記得,公司成立初期,中關村科學城的工作人員提供了一系列服務,例如場地、人才招聘等。基於機器人研發所需的載重、噪音控制、挑高等需求,在工作人員的推薦下,公司入駐了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昇科技園一期。
她透露,目前公司已完成超億元融資,新一輪融資正在進行中。今年,公司的目標是實現100臺以內的小規模量產和交付。
中關村U30優勝者的創業經歷是諸多科創年輕人在北京紮根發展的縮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團北京市委員會副書記(兼)龔維冪介紹,近年來,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推出多項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發展。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還構建起以本科生爲起點的“啓研”項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面向在京外籍學者的“匯智”項目、北京市傑出青年中關村獎,覆蓋18歲至45歲青年科技人才全鏈條全過程的支持和服務體系,通過強化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構建多層次人才梯隊。
團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青聯副主席王泰鵬在現場解讀了《團市委服務保障青年科技人才成長髮展的相關政策》。他介紹,團北京市委通過實施“青凝計劃”,聚焦四大方面服務青年人才成長。
在“成長領航”方面,團北京市委通過國家治理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和北京青年科技人才訓練營等,培養愛國進步的引領者;在“專業引航”方面,積極推薦優秀人才參與重要項目與人才計劃評選,並打造“挑戰杯”競賽、“中關村U30”等高水平平臺;在“結伴同航”方面,組織“火花科學青年思想會”“科學家會客廳”等活動,加強交流合作;在“保駕護航”方面,利用社區青年匯等陣地提供生活服務支持,如子女託管、交友聯誼、心理諮詢等。
王泰鵬表示,下一步,北京共青團將持續聚焦青年科技人才關心關注的重要領域和重要事項,助力人才潛心科研,勇攀高峰,創新創造,奉獻社會。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