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鄉教師配備更“優”

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讓城鄉教師配備更“優”

——撫州市臨川區探索教育資源合理流通激發新活力

農村教師富餘,城區教師短缺,這是近年來撫州市臨川區教體系統面臨的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

如何破局?怎樣推進?臨川區堅持問題導向,經過深入調研,積極探索城鄉教師合理流動新路徑,大力推進教育改革。通過撤併村小、合併農村中小學校、實施“縣管校聘”和擇優選調等方式,促進城鄉教師資源優化配置,推動教師學科結構和年齡結構更趨合理,全面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撤併農村村小

油頓小學是河埠鄉的一所村小。隨着城鎮化進程加快,該校學生數量逐年下降。“2000年初有近300名學生,到2024年已不足10人。”河埠中心小學校長付福生介紹,儘管學生人數銳減,但班級數量和教師配置未變,仍有8名教師在此任教。在臨川農村,類似油頓小學這樣學生不足10人的村小有200多所,涉及教師1000餘名。

“小規模村小已成爲教師資源浪費的‘絆腳石’,必須堅決撤併。”區教體局局長樂勤光表示,針對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閒置問題,該局堅持“剛性撤併、柔性安置”原則,率先對169所學生不足10人的村小進行撤併,妥善分流學生和教師;隨後又將撤併範圍擴大至學生不足30人的村小,充分釋放閒置教師資源。截至目前,全區農村村小撤併工作已順利完成。

合併中小學校

“中學和小學合併爲九年一貫制學校後,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教師積極性也顯著提高。”談及合併帶來的益處,溫泉學校校長龔伏清表示,新組建的學校優化了資源配置,提升了教育質量,促進了教育公平,推動了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部分農村中小學校學生數量銳減,尤其是一些鄉鎮中學,在校學生甚至少於教師人數,不僅造成師資嚴重過剩,也浪費了教學資源。“學生減少導致教師積極性下降,教學質量下滑,形成惡性循環。”樂勤光指出,優化農村教育資源已刻不容緩。爲此,區教體局率先在學生較少的8個鄉鎮試點組建九年一貫制學校,集中優勢資源提升農村辦學水平。

推行“縣管校聘”

據介紹,2024年,全區通過“縣管校聘”重新上崗的教師共52名,其中42名進入城區學校,10名調配至周邊農村學校。

針對城鄉教師結構失衡問題,區教體局推行“縣管校聘”改革試點,通過個人申請、本校聘用、跨校選崗等環節,促進教師合理流動。“這一機制打破了教師‘一校定終身’的局面,讓每位教師都能發揮所長。”樂勤光介紹。

此外,該局還打破中小學教師學段限制,遴選121名持有中學教師資格證的小學教師到中學任教;與江西師範大學、東華理工大學合作,對富餘學科教師進行轉崗培訓,203人成功轉型爲體育、美術、勞動教育、物理、化學等緊缺學科教師。2024年,全區通過全省統招補充中小學教師86名,安置公費師範生8名、特崗服務期滿教師25名、“三支一扶”服務期滿教師6名,定向培養農村教師118名,引進高素質人才4名,並從農村富餘教師中選調445名充實城區學校。(龔漢強、章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