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北京中軸線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本報特約評論員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近一年來的實踐,爲全球更好處理現代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提供了寶貴的“北京經驗”。在保護中遵從市民意願,不僅提升了中軸線的社會影響力,而且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激發他們參與中軸線保護傳承工作的積極性,自發地宣傳和推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從而營造了全民參與保護、保護成果由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圍。一系列以實施爲導向的制度舉措,有力推動了以中軸線爲骨架的壯美秩序和整體價值的保護傳承工作,展示出“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2024年7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將滿一週年,當我們今天再次領略這條7.8公里長的古都之脊時,古老文脈綿延不絕,城市風貌與時俱進,現實與未來相融相生的精彩圖景令人動容。
北京中軸線北起鐘鼓樓,一路向南經萬寧橋、景山、故宮、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羣、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分列東西兩側,爲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這些遺產點串起衆多地標性人文景觀,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這條中軸線上,時間沉澱了中華文化魅力大觀,現代化發展豐富了現代都市的文化活力與內生動力。隨着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成功,如何進一步擦亮首都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持續做好中軸線申遺保護後續工作,成爲擺在北京面前的一份必答考卷。
這份考卷的難度不小。這其中,既有怎樣健全中軸線保護管理機制,怎樣持續推進相關騰退遷建項目,治理好中軸線周邊環境,怎樣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賦能遺產價值闡釋的綜合題,也有怎樣以中軸線保護帶動老城整體保護的延展題;既有如何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以優秀傳統文化爲內核的文旅新業態的微觀題,也有如何發揮北京擁有8處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優勢,打造特色外事活動場所的宏觀題。
要解答好這張考卷,不僅需要擁有在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爲首都城市發展、文化傳承和國際交往帶來更多更好機遇的深刻認知,還需要在保護原住民的生活質量與文化遺產之間找到平衡的分析判斷;不僅需要破解傳統與現代在歷史城市中的和諧之道,而且需要掌握文化、生態、發展相融並進的共生之道。如果說,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只是一個新起點,其後的運筆作答同樣備受關注。
而今,一年即將過去。當我們展開這張答卷時發現,7.8公里的“古都之脊”迸發出一股蓬勃的活力,一處處文物古建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走進生動的北京生活。光陰輪轉的四時美景,京脊人家的幸福生活,見證着北京這座城守護文化遺產、激發時代新韻的紮實進程。2025年4月10日,首批17處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場地發佈,其中10處位於中軸線遺產區和緩衝區範圍內。從“雙遺漫步時光迴響”Citywalk,到“中軸尋脈老城煙火”“中軸夜色一騎繁華”;從前門大街兩旁各具特色的咖啡館的火爆,到龍脊線上5路公交車裡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從天橋藝術中心“傳統煥新計劃”融合古韻與新潮的文化盛宴,到先農壇內古建館的天宮藻井冰箱貼今年上半年銷售額近2000萬元……這張答卷上,有從導遊、文創產品開發者到傳統手工藝人借中軸線實現的經濟增收,有沿線人居環境和城市風貌的不斷改善帶給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近一年來的實踐,爲全球更好處理現代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提供了寶貴的“北京經驗”。在保護中遵從市民意願,不僅提升了中軸線的社會影響力,而且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保護理念,激發他們參與中軸線保護傳承工作的積極性,自發地宣傳和推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從而營造了全民參與保護、保護成果由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圍。一系列以實施爲導向的制度舉措,有力推動了以中軸線爲骨架的壯美秩序和整體價值的保護傳承工作,展示出“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一線中軸,承古通今。北京今年將制定實施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加強對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同時,通過中軸線文化闡釋與國際傳播,創建中軸線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讓世界更多瞭解北京中軸線的獨特魅力。我們有理由期待,北京中軸線綻放更加絢麗的時代光彩,陪伴這座城市走向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