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接收站蓋不停 環團:應政策環評
燃氣接收站蓋不停,環團轟經濟部、環境部裝死,應政策環評。(中油提供)
民進黨政府大力推動以氣換煤,擬陸續在臺灣西部建置7座天然氣接收站,立委指出,我國天然氣接收站密度恐達全球第一,目前只有個案審查,不評估接收站累積造成的環境衝擊,質疑經濟部鴕鳥心態、環境部不管是行政怠惰,要求能源政策的政策環評。環團則呼籲環境部不該裝死,應催促經濟部提出,並跟上全球趨勢,以深度節能、再生能源取代高碳排的天然氣。
經濟部指出,對於能源開發政策環評的選擇,是以過去國內較無經驗、對整體環境影響較不確定的新技術爲原則,而接收站與燃氣電廠是成熟的既有技術,國內已具長期建廠及營運經驗,沒有另提政策環評的需要。同時,經濟部已依據《環評法》送環境部進行接收站個案的環評審查,以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爲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並配合環評程序提供相關資訊,對於整體環境影響已可詳盡掌握,且目前只有臺中港接收站尚待環評審查,其餘6站均已通過環評審查。
爲達成非核家園目標,政府擬將天然氣發電佔比提升至50%、燃煤30%、再生能源20%,天然氣接收站興建正如火如荼,其中臺電擬在臺中港外廓堤興建五接,最快4月闖關環評初審。
國民黨立委廖偉翔昨在立法院社會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指出,臺灣西半部天然氣接收站密度,相當於460公里的西部海岸平均每65公里多就有1座天然氣接收站,臺中二接擴建、五接興建,就佔2座。
他批評,政府從未依法進行能源政策的政策環評,僅以個案方式審查,完全未評估各接收站累積性的環境衝擊,如何確保7座接收站不會對西部沿海生態系,例如白海豚、珊瑚礁區等,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廖偉翔舉例,臺電擬興建五接,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已提出白海豚誤闖港區致死案例,顯示既有基隆四接、臺中港擴建與五接的疊加效應可能超出生態承載力,要求能源政策進行政策環評,以瞭解全臺接收站與儲氣場累積性影響,別讓臺灣海岸淪爲天然氣接收站競逐場。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煤轉氣是既定政策,但能源政策若有政策環評,讓社會有共識當然歡迎,不過依法須由經濟部向環境部提出,環境部不能直接提起,且政策環評着重事前溝通,對個案沒有強制力。
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則質疑,難道經濟部不提出政策環評,環境部就能裝死?應催促經濟部提出,或召開環境國是會議,提升至行政院層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