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農民工合法權益落地落實
確保農民工合法權益落地落實
中國經濟網
編輯部:
近日,全國首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地方性法規《內蒙古自治區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從制度層面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爲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農民工羣體的就業情況與權益保障,直接關係到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近年來,隨着我國法治建設的持續深化、社會各界對農民工羣體關注度的不斷提升,農民工羣體就業及權益保障情況顯著改善,整體生存與發展狀況呈現向好態勢。不過,當前該羣體就業質量不高、勞動權益保障脆弱等情況也依然存在,亟需各方面科學、精準、有力的支持與介入。
法治建設是重要一環,《條例》的實施就是地方通過立法的形式,推動欠薪治理從“集中攻堅”向“常態長效”轉變的有益嘗試。要通過各種方式將相關法律法規帶到廠房、車間以及工地上,讓農民工以及有關方面能夠知法守法用法,不僅保障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企業方面的正當權益也得到充分尊重。不僅要宣傳法律法規條文,更要宣傳執法成果、維權成功案例、違法受懲典型等,讓農民工親眼看到法律的威力,讓違法者親身感受到壓力。
在做好普法工作的同時,要讓相關法律法規真正發揮作用,關鍵在於打通法律實施的“最後一公里”。農民工羣體範圍較大,除了常見的建築工外,快遞行業、家政行業等都是農民工比較集中的領域,應提高相關部門的勞動監察能力及覆蓋範圍,強化剛性執法,嚴懲違法行爲,提升違法成本和執法效能。
針對農民工羣體維權能力弱,維權渠道有限等實際情況,可優化司法與爭議處理機制,通過開闢高效便捷的“綠色通道”、發展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降低農民工維權門檻與成本,提高農民工合法權益維護的成功率。
農民工合法權益維護涉及面較廣,提高權益保障強度需要加強區域與部門聯動,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同時強化屬地政府及各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管責任,加強社會監督,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敬畏法律的共識。此外,突出企業主體責任,引導企業將守法合規作爲經營底線,自覺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把不法侵害行爲消滅在苗頭階段。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