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狀坪數」藏玄機! 專家解析臺灣房市買賣計價迷思

▲買房時,你知道房屋的權狀坪數&室內坪數,要如何計算嗎?(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

文/張孝瑜/今週刊

「權狀XX坪、實際坪數OO坪」的計算方式,經常讓消費者感到迷茫,究竟權狀中的虛坪計入哪些空間?如何知道公設比是否有「灌水」嫌疑?若推行虛坪改革、走實坪制,真能有效降低公設比例嗎?

公設比高卻沒公設可用?問題出在「這裡」

「早期會發現明明我家也是33%公設比,可是好像沒什麼公設可以使用。」政大不動產研究中心顧問孫振義表示,一般來說,仍是透過公設比判斷合理與否,但之所以感覺被「灌水」,可能建商多建了幾個機房,以車位爲例,登記時只計算被線條框起來的範圍,但車位之外的走動空間,就變成公設,無論有無車位的住戶,都一起分攤,導致消費者易心生疑慮。

何謂實坪、虛坪?孫振義解釋,所謂實坪,指的是從家戶門進去之後,所使用的空間都計入產權中;虛坪則指走出家門後,所有梯廳、媽媽教室、游泳池等公共空間或設施,都算虛坪。目前較有爭議的,是露臺、陽臺等空間,究竟該計入實坪或虛坪,由此延伸出虛坪改革議題。

實坪制三大好處 卻仍有兩大問題

臺灣若真推行實坪制,孫振義解析會有三種好處:

一、價格分明

清楚實際購買室內坪數及每坪價格。

二、公設成附加價值

若以實坪計價,虛坪不計入價格,那麼公設將成爲「附加價值」。他舉例,若同一地段、地點,A民衆購買每坪60萬、B民衆每坪65萬,是因B購買的房屋,多了游泳池、兒童遊戲室、花園等公共設施,而A什麼都沒有,那麼產品就容易做出定位,公設優劣也更易比較。

三、迴歸市場機制

由於實坪制關係,產品制定者就自然會思考哪些公共設施是消費者真正需要與喜愛,纔不會出現「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公設,消費者也會用買單與否,反映市場接受度。

但實坪制也未必是解決計價混亂的最佳解方。孫振義指出,實坪制有兩大關鍵問題:首先是「虛坪算誰的?」其次是「誰負責管理?」若出了家戶門外,都算是建商的,也就意味建商負有管理責任,但若建商因此揹負管理風險長達30、50年以上,無論是風險或購買保險,「如果你是建商,你會不會把虛坪部分,直接攤到總價裡?」成本都仍然可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此外,若實施新制度,在制度轉換過程勢必出現混亂,在總價不變情況下,以實坪制計價,會讓每坪單價變高,不肖建商也可能悄悄增加售價;另新舊制度轉換期,易造成有些實價登錄以虛坪計價、有些以實坪制計價的混亂。這些可能出現的情況,都是在推行前,必須先思考、做好配套的原因。

用實坪計價替代實坪制 減少轉換混亂

對此,孫振義主張,應推行「實坪計價」,而不實施「實坪制」,讓價格計算方式清楚明白,但公設仍登記在住戶身上,由住戶共同維護管理。此方式保留實坪制好處、減少混亂情況,還可讓產品跟客羣更加匹配。從虛坪到實坪,該怎麼算買房才划算?歡迎點擊連結收聽《毛利小姐變有房》

更多今週刊

新青安解禁!行政院鬆綁、房貸水龍頭打開,首購不受限「無敵星星」來了…專家:1200萬內小宅最受惠金管會要八大行庫自住首購放貸優先,爲何估價師認沒要玩真的?9月央行水龍頭會打開?建商老董這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