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每年2萬人「突發心跳停止」 臺大復甦成功率67%創奇蹟
臺灣每年約2萬人突發性心跳停止,臺大重症復甦科主任、復甦科學中心執行長蔡旼珊指出,過去病人經急救,約4~5成恢復心跳、自主呼吸,但存活出院比例不到1成。(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心跳停止個案、63歲吳先生(右四)去年5月心肌梗塞送臺大急診,到院前心跳已停止20分鐘,心臟功能衰退5成、合併心律不整。經搶救,裝上第4支心臟支架及防顫器,在加護病房昏迷兩天後甦醒,感嘆自己彷彿「重獲新生」。(李念庭攝)
40歲宋先生熱愛跑馬拉松,去年參加臺北馬拉松時,出現「喉嚨緊緊」的症狀,以爲只是感冒,吞了2顆止痛藥就繼續衝,不料卻當場失去呼吸心跳。所幸經過臺大醫院一連串急救、復甦後照護,奇蹟般康復出院,一年後再度重返賽道。
臺灣每年約2萬人突發性心跳停止,臺大重症復甦科主任、復甦科學中心執行長蔡旼珊指出,過去病人經急救,約4~5成恢復心跳、自主呼吸,但存活出院比例不到1成,出院後神經恢復良好更不到1%,且可能出現「心跳停止後症候羣」,包括腦部傷害、心臟功能異常與多重器官衰竭。
臺大醫院今日(28)召開記者會,分享臺大「復甦科學中心」照護成果。復甦科學中心成立於2023年,是全臺首個以心跳停止急救、照護與康復爲核心的醫療單位,致力整合「生命之鏈」6大關鍵環節,包括及早識別、啓動緊急醫療服務、高品質 CPR、去顫電擊、復甦後重症照護及神經康復,提供急救現場到康復出院的完整照護流程。
臺大急診醫學部主任張維典表示,突發性心跳停止就是俗稱的「猝死」,要降低猝死風險,搶救時間爲關鍵,30分鐘內機會越大。但只要生命之鏈做得好,30分鐘以上患者經過施救,也有機會挽回生命。
張維典說,恢復自主循環爲第1個大關卡,但不代表能存活、恢復意識出院,急救成功後纔是另個重大挑戰。到院前透過「生命之鏈」前4關鍵,強調到院前及早恢復呼吸心跳功能,後續院內復甦後照護,則是決定能否清醒、恢復神經功能、迴歸正常生活的關鍵。
張維典指出,過去OHCA病人救回來不一定會清醒,納入復甦後重症照護後,評估腦損傷程度、心臟狀況,並進行溫控治療,到院已有4分之1的機會可清醒;2020年更納入神經康復、康復追蹤,透過定期評估追蹤,讓病人安心迴歸正常生活。
蔡旼珊說明,「目標溫控」爲復甦照護重點之一,心跳停止時,「體內像颳起風暴」,全身器官都會受損,尤其大腦缺氧容忍度僅6分鐘,受損最大,其次爲心臟、血管,透過溫控能有效止住風暴,將溫度控制在32~36度之間,再緩慢回到正常溫度,有助於修復傷害。
蔡旼珊表示,臺大復甦科學中心的復甦後照護,以「溫控」治療,以及早期冠狀動脈介入、腦波監視、癲癇監測治療,有效提升病人存活率與神經功能恢復,復甦成功率達67%,存活出院升至36%、神經功能恢復良好比率提升至24%。目前已追蹤康復人數達10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