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2%人患此病!中風風險高5倍 醫曝心房顫動治療3大重點

▲心臟內科陳威佐醫師分享如何預防心房顫動。(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 /花蓮報導

「醫師,我感覺心臟蹦蹦跳,還忽快忽慢怎麼辦?」小心,這可能是心房顫動的徵兆,花蓮慈濟醫院參與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聯合41家醫院規劃心律不整衛教活動,在7月5日舉辦「心動列車」心房顫動衛教講座,由心臟內科謝仁哲主任、陳威佐醫師,透過宣導呼籲民衆注重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目前全臺灣約有2%人口被診斷爲心房顫動患者,而在80歲以上高齡族羣間的發生率更高達近10%之外,陳威佐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且若合併慢性病,風險更高。

陳威佐醫師指出,心房顫動的治療有三大重點:第一是中風預防,透過抗凝血藥物降低血栓風險。第二是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減少併發症。第三是症狀治療,目標是維持正常心律,避免反覆發作,這時可視病情選擇使用藥物控制,或進一步接受「心導管消融術」來進行節律調整。

心導管消融術分爲射頻導管電燒(RFCA)、冷凍低溫消融 (CBA)術式,均可阻斷心房內異常放電路徑。2024年衛生福利部覈准通過的脈衝場消融術(PFA),花蓮慈院在2025年引進了國際先進的脈衝場消融術(PFA)。

▲▼心臟內科謝仁哲主任提醒,若是感到心跳忽快忽慢、節律不規則時,儘速到鄰近診所、醫院「做心電圖」,因爲心電圖能協助醫師做出正確的判讀。

陳威佐醫師表示,PFA利用極短時間釋放高壓電脈衝,選擇性電溶異常心肌細胞,不僅不會傷及周邊包含食道、神經及肺靜脈等組織,且一次放電即可完成環形區域消融,不像射頻電燒需逐點操作,因此可以快速、準確的消融目標區域,也可以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手術時間縮短至1小時左右,減少病人所承受的麻醉時間和術後恢復期,也減少27%復發的風險。

心跳忽快忽慢「碰碰跳」,怎麼辦?謝仁哲主任提醒,若是感到心跳忽快忽慢、節律不規則時,應到鄰近的診所、醫院立即就醫,並儘可能在症狀發作時「抓到心電圖」,因爲心電圖能協助醫師做出正確的判讀。

謝仁哲主任說,年紀是心房顫動最大的危險因子,尤其65歲以上民衆應特別留意,若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甲狀腺疾病等慢性病,或平時感到心悸、胸悶、頭暈、喘不過氣,更應提高警覺。

▲今年71歲的吳先生(右)分享,這次講座收穫良多,不僅瞭解其他監測心跳的最新設備,也會提醒親友多留意自身心跳,若有不適或異常,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

「如果半夜在家或戶外,來不及做心電圖怎麼辦?」謝仁哲主任建議,這時可考慮使用相關智慧健康監測工具,如經過衛福部食藥署認證通過的蘋果手錶(Apple Watch)、歐姆龍心電血壓計或皮下植入式心律監測記錄儀等,不僅可即時監測心電圖,也能將數據提供給醫師,並安排最適合的心律不整偵測檢查。

現場除了有專業醫師分享心房顫動的預防與治療,也提供心律不整篩檢與諮詢,幫助民衆瞭解自身心臟健康狀況。今年71歲的吳先生,曾因心房顫動接受過4次手術,包含電燒治療,術後心跳穩定,未再復發,他也特別配戴蘋果手錶,隨時監測心跳變化。

吳先生分享,這次講座收穫良多,不僅瞭解其他監測心跳的最新設備,也會提醒親友多留意自身心跳,若有不適或異常,一定要及早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