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爭搶關鍵礦產 非洲國家推進礦業國有化

西非及中非多國爲擁有更多籌碼,正大力推行主要礦產國有化,加強控管天然資源。(路透)

全球爭搶高科技、國防產業及能源轉型所亟需的關鍵礦產,讓坐擁龐大資源的西非及中非「政變帶」國家擁有更多籌碼,正大力推行主要礦產國有化,加強控管天然資源,不僅是馬利、尼日與幾內亞等國的軍政府,連剛果民主共和國等民選政府亦然,凸顯西方礦業公司在當地營運面臨嚴峻挑戰。

馬利政府7月10日派遣直升機,到加拿大巴里克礦業公司(Barrick)位於該國的勞洛-剛克圖金礦區,強行帶走1公噸黃金。巴里克1月因爲新政府掌控礦區而關場後,已喪失開採權。

尼日也把政府與法國國營歐安諾集團合營的鈾礦區,收歸國有,幾內亞則撤銷數十項黃金、鋁礬土、鑽石、石墨及鐵礦砂的開採許可。剛果6月延長鈷出口禁止期,以拉高價格,使商品巨擘嘉能可(Glencore)對多項合約宣告不可抗力。

馬利、布吉納法索與尼日政府都降低與前殖民統治者、及其他西方國家的關係。馬利軍事領導人戈伊塔6月爲一家俄羅斯集團及瑞士投資公司合資的金礦冶煉計劃主持動土典禮時表示,他將堅持國家的「經濟主權」。

礦業衝突解決方案業者Resource Resolutions執行長李特文表示,「西方公司必須更深入瞭解主政者的動機,一如中國企業的作法,而不是以高姿態來認定政府的作法毫不合理」。西方業者若全面撤出,非洲礦業將陷入真空期,最可能的情況是中國大陸及其他非西方企業乘虛而入。

另一些非洲國家則重視原料加工,以提升價值鏈。例如迦納、坦尚尼亞及剛果都已表示有興趣在礦產加工領域,須佔有更大的比重。顧問業者表示,西方業也應考慮協助當地國家提升礦產的價值鏈。

顧問業者表示,業者可以在當地投資基礎建設,改善與當地政府的關係。牛津經濟研究院學者康拉迪認爲,幾內亞的西蒙度(Simandou)鐵礦砂計劃可當成爲礦業公司投資基礎建設的範例。澳洲力拓集團與合夥人(包括一些中國大陸企業)正在當地興建鐵路及港口設施。他警告,西方企業必須避免「坐擁」許可證,而不顧及當地政府的現金流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