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場AI古典大師專場音樂會 《臺灣AI組曲》完美傳遞臺灣精神
(圖/富瑜文教基金會、富瑜樂團提供)
貝多芬、舒伯特、德佛札克這三位古典與浪漫時期的音樂大師,他們的未完成遺作,由富瑜文教基金會及其扶植的「富瑜樂團」,經過積極協商授權,集合了現有全球AI創作的古典音樂大師作品,在昨天(2/7)晚上,於新北市藝文中心公演,整場沸騰且震撼人心。
貝多芬、舒伯特、德佛札克這三位古典與浪漫時期的音樂大師,他們的未完成遺作,經由AI學習與模仿後,以再生風格一一完成,這些大師用AI完成的續作,是在不同國家由不同團隊創作出來,也由當地知名樂團演出,因爲原始創作動機,都是企業集團,在各自考量下,自然沒有表藝單位想要將這些作品整合一起,辦理一場正式的AI音樂會,各地古典樂迷,最多隻能現場聽到一首樂曲。
臺灣樂迷非常幸運,由富瑜文教基金會及其扶植的「富瑜樂團」,經過積極協商授權,集合了現有全球AI創作的古典音樂大師作品,在昨天(2/7)晚上,於新北市藝文中心,做了一場盛大且完美的世界性首場AI專場音樂會公演,現場聽衆都是第一次有系統且完整的聽到AI古典音樂大師作品,整場沸騰且人人震撼。
演出曲目中,以神童莫札特作品創作最爲特殊,音樂會導聆者,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朱玉昌指出,莫札特作品不同於AI接手完成貝多芬、舒伯特與德佛札克的作品,而是發起者輝瑞製藥用逆向向貝多芬250歲冥誕致敬思維,以假設莫札特不曾英年早逝,在60歲時與46歲處在音樂創作顛峰的貝多芬相遇情景,音樂試圖展現兩位大師之間的交流與共鳴,因此樂曲中多次出現命運交響曲中大家熟悉的「燈燈燈等」。
朱玉昌同時分享AI生成音樂的歷史及各種生成模型,遠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由法籍希臘作曲家伊阿尼斯(Iannis Xenakis),他在1956年就藉由「馬可夫鏈」演算法,創作出人類史上第一首數位音樂作品〈菩提婆羅門〉(Pithoprakta),歷經70年,神經網路模型在科學家不斷研究進化後,至今AI創作音樂已經能夠跨越一健生成的門檻,讓人人都能輕易當個作曲音樂家。
在富瑜樂團精彩演奏的5套作品,最能扣動心絃,穿透每個人心扉的曲目就是壓軸曲〈臺灣AI組曲〉,這首由富瑜文教基金會爲臺灣量身打造的三個樂章組曲,在去年針對媒體召開發佈會後,即已創造不少的關注話題,任何人聽這套作品,根本不須任何解說,就能立即感受滿滿的臺灣韻味,無怪演奏時,現場有些觀衆感動落淚,因爲AI完全傳達了臺灣精神。
每個指揮都有他的風格,整場音樂會下來,靈魂人物張致遠,不只是臺灣中生代亮眼指揮家,富瑜樂團在他的帶領下,大器詮釋出AI專場音樂會史上屬於他個人的不同魅力,張致遠表示,還好世界少了作品權威性演出的對照組,所以能盡情發揮。
至於演奏AI音樂與一般人類創作有何不同,富瑜樂團首席王建堂說,AI打破人類思想的侷限,某些段落,如高音域的高難度,是演奏傳統作品未曾嘗試過的手法,需抱着期待與刺激的心情。鋼琴首席王文娟則說,要把不同樂曲的創作動機,組合成一個結構的有機體是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在演奏AI作品時,心態上一樣把它視爲有機的人腦作品。單簧管首席謝介豪語帶簡潔地明快說,AI把譜寫得非常華麗、非常滿,這真是一場體力、專注和意志力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