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新棋局 產業突圍契機

近期國際經濟外交呈現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路透

近期國際經濟外交呈現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美中倫敦經貿會談、第51屆G7峰會與即將舉行的金磚峰會,三大國際會議交織出全球經濟秩序重構的清晰脈絡。這一系列會議不僅反映出大國競爭的白熱化,更爲我國的經濟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戰略機遇與挑戰。

美中倫敦會談表面議程豐富,實質卻缺乏突破性進展,雙方未能就市場準入、技術移轉與貿易失衡等核心議題達成共識,反而聚焦於稀土供應鏈、學術簽證與先進晶片管制等戰術性問題。與此同時,加拿大G7峰會因川普提前離席與重提俄羅斯重返G8而未能發佈聯合公報,再次凸顯西方盟友體系的內部分歧。相對地,即將於7月6日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峰會,則展現出以中俄爲首的新興經濟體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強烈企圖。

這三場會議共同揭示了一個重要趨勢:國際經貿談判邏輯已從過去強調「規則導向、市場開放」的多邊主義框架,轉向「實力競爭、戰略施壓」的地緣政治博弈。WTO等傳統多邊機制影響力持續削弱,各國更傾向於透過雙邊或小多邊協議維護自身利益。川普政府延續其「交易藝術」風格,自2018年援引《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以來,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已從鋼鋁擴展至汽車、藥品、半導體、關鍵礦物等戰略性產業,並仿效《美墨加協定》中的「毒丸條款」,要求主要貿易伙伴共同參與對中國的經濟圍堵。

中國則透過金磚機制與「南南合作」框架,積極深化與東協、拉美、非洲等發展中經濟體的經貿聯繫,試圖構建替代性的全球價值鏈網絡。金磚國家現已從最初的五國擴展至十國,涵蓋全球超過四成人口與近四成GDP,還外加十個夥伴國家,中俄很可能利用此次峰會進一步推動建立替代G7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包括擴大本幣結算、推進數位貨幣合作、建立新的開發性金融機構等。這種制度性競爭的加劇,意味着全球經濟將進入「平行體系」並存的新階段。

在此複雜的國際格局下,臺灣必須善用川普政府奉行的「交易式」外交風格,加速盤點本土擁有高附加價值產品的企業,主動提出具體且可量化的大規模投資計劃與就業創造方案。政府應協助這些高價值臺商擴大對美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特別是在5G網絡、電動車充電站、再生能源設施等新興領域;承諾在美國設立更多製造基地,創造高技能就業機會;加強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合作研發。同時,臺灣應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友岸外包」與「近岸外包」戰略,將自身定位爲美國供應鏈重組過程中的可信賴夥伴。

臺灣的戰略優勢在於能夠在美中競爭、G7分歧與金磚挑戰的複雜局面中,發揮技術創新與民主價值的雙重優勢。透過與美國、歐盟、印太區域的民主盟友技術合作,臺灣可以在全球數位治理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時,臺灣應善用自身的民主價值與治理經驗,在數據隱私保護、人工智慧倫理、數位人權等議題上提供「臺灣方案」,這不僅有助於提升臺灣的軟實力,也能爲臺灣企業進入歐美市場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當前國際經濟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傳統的全球化模式面臨重大挑戰。臺灣既要善用自身的技術優勢與地緣位置,也要積極參與新的國際經濟規則制定。關鍵在於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在美中倫敦會談僵局、G7內部分歧與金磚聯盟挑戰的三重變局中,找到臺灣經濟成長與國際影響力提升的戰略新路徑。透過深化與美國和G7國家的經貿合作,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以價值理念凝聚國際共識,臺灣才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中,化危機爲轉機,開創更加美好的經濟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