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迴響|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國際行動委員會主席張鬆聲:新加坡與粵港澳大灣區有望在物流、航運、數字化等領域繼續深化合作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 施詩、楊雨萊 北京、廣州報道
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中國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政治活動即將拉開帷幕,全球的目光也將聚焦於中國的政策動向和經濟走勢。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國際行動委員會主席、新加坡太平船務集團執行主席張鬆聲作爲見證中國多年發展的重要參與者,接受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的獨家採訪,深入探討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以及新中合作等多個話題。
張鬆聲指出,中國政府持續推進對外開放,放寬市場準入,外資企業過去幾十年間切實享受到了中國開放的紅利。他提到:“中國政府非常注重傾聽我們的聲音,並探討如何與我們攜手合作。”
對於外資企業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張鬆聲表示:“現在外資企業的機遇與以往不同。”他強調,新中合作如今不再僅僅是提供資金或技術,而是更多地利用中國企業的優勢,結合新加坡企業的市場經驗和歷史聯繫,實現互利共贏。
在採訪中,張鬆聲還談到粵港澳大灣區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他表示,大灣區內的城市各具特色,從製造業基地到新興的旅遊目的地,應有盡有。通過協同發展,大灣區有望成爲一個強大且高效的經濟區域。他還提到,新加坡已在多個領域與大灣區展開合作,並可能在未來進一步加強物流、航運和數字化等領域的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開放與多元之窗
全球財經連線:最近你和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成員前往粵港澳大灣區訪問,此行你有什麼收穫?
張鬆聲:2025年1月12日至14日,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代表團赴香港出席亞洲金融論壇,這是我們首次應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貿易發展局之邀參與該論壇。論壇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參與者衆多,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論壇期間,兩家新加坡企業——XDC Network和KPMG Clara——參與了展覽,並在環球投資項目對接的金融科技領域進行了展示,與來自中國及其他國家的客戶進行了良好的交流。展會中,我們還看到了許多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的實力,這爲我們提供了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與此同時,我們代表團還參加了由新加坡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先生帶隊的高端閉門會議。會議匯聚了新加坡與香港兩地共110位商界代表,雙方進行了坦誠的交流。會上,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與香港總商會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承諾深化兩地商界合作。
許多香港企業長期紮根新加坡,並以新加坡爲平臺進入東南亞市場;同樣,衆多新加坡企業也以香港爲據點,進而開拓中國市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儘管兩地經濟存在競爭,但在當前全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我們更應注重優勢互補。因此,我認爲這場會議非常有成效。
閉門會議結束後,我們前往深圳前海,參訪了物流、金融科技以及綠色金融領域的多家企業。通過此次參訪,我們看到了大灣區的蓬勃活力,這爲新加坡企業提供了許多機會。
全球財經連線:深圳正崛起爲全球創新中心,你對深圳的發展有何看法?
張鬆聲:深圳一直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對人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過去10到15年間,深圳始終處於中國創新和科技發展的前沿,許多公司在此起步並逐步走向成功,例如華爲和騰訊。深圳的優勢在於當地政府對商業發展的大力支持,積極吸引內地和香港的年輕人前來創業,併爲他們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有效的激勵政策。此外,深圳還提供低成本住房,幫助年輕人安家立業,充分釋放他們的活力與創造力,這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球財經連線:作爲中國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張鬆聲:在我看來,大灣區涵蓋的9個城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每個城市各有千秋。例如,佛山和東莞是重要的製造業基地,而惠州則正在崛起爲新興的旅遊和休閒目的地。大灣區的多樣性由此可見一斑。然而,更重要的是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大灣區有望成爲華南地區一個強勁且具有競爭力的經濟區域。
新加坡企業在大灣區的新機遇
全球財經連線:大灣區與新加坡可以在哪些行業進行合作呢?
張鬆聲:大灣區與新加坡企業在多個領域存在合作潛力,其中航運與物流是重要方向。香港的港口、深圳的鹽田港和蛇口港,以及廣州的南沙港等都是區域內的關鍵港口,新加坡的港口也非常重要。在當前供應鏈易受干擾的背景下,港口間的合作尤爲重要。當某一港口面臨困難時,其他港口可以提供支持,這種互補性在不穩定的全球環境中顯得尤爲關鍵。因此,雙方在物流領域的合作空間廣闊。
此外,數字化領域也是合作的重點。深圳在數字化轉型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新加坡也在積極推進相關進程,兩地企業可以在這方面展開合作。
同時,在綠色能源、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雙方同樣有廣泛的合作機會。總而言之,大灣區與新加坡在衆多領域都具備合作潛力。
全球財經連線:目前有沒有新的合作項目或產品推出?
張鬆聲:我們合作了中新廣州知識城項目,我自項目啓動之初便擔任負責人。如今,看到該項目逐步成熟,成爲廣州推動創新的重要平臺,尤其是在知識產權和設計等領域,我深感欣慰。與此同時,新加坡與深圳也在相關領域設有合作機構。在我看來,雙方在人才交流、互聯互通,甚至法律和仲裁等方面都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實現優勢互補。因此,合作領域極爲廣泛。
外資在華髮展擁抱新視角
全球財經連線:你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近年來中國的大門越開越大,你如何看待這種趨勢,這又會爲外資帶來哪些機遇?
張鬆聲:我於1980年,即改革開放後不久便來到中國。當時,中國改革開放的核心目標是吸引外資並開放市場準入,許多企業也因此享受到了開放帶來的紅利。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已今非昔比,成長爲一個龐大的經濟體。曾經的資本短缺、市場資源不足和技術瓶頸等問題如今已不復存在。如今,很多中企的資金實力遠超新加坡企業,而且技術先進,還擁有龐大的人才儲備。它們具備強大的韌性、雄心壯志和前瞻性視野。新加坡企業應多向中國企業學習。
那麼,如何實現互補呢?我認爲,更多機遇在於中新攜手開拓第三方市場,例如東南亞、南亞(如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乃至非洲地區。當前,外資企業的機遇已發生轉變,不再侷限於資金或技術輸入,而更多地在於結合中國企業實力與新加坡企業的市場經驗及歷史聯繫,實現合作共贏。
全球財經連線:你能否具體介紹一下太平船務在華業務?
張鬆聲:太平船務約50%的業務收入來自中國,這與許多國際航運公司相似。自1967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我們已深耕58年,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變遷,並從中受益匪淺。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伴隨中國的發展步伐,尤其在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太平洋島國、南亞、中東、非洲和拉美地區取得了顯著成果。中國與這些地區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這也爲太平船務與中企深化合作提供了着力點,例如,中國商品的出口以及新加坡從中國引進人才。中國豐富的人才資源不僅助力了我們在新加坡的發展,也爲我們在第三方市場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我們已有中國同事在非洲、拉美和東南亞與我們並肩工作。
全球財經連線:中國市場對貴司來說意味着什麼?
張鬆聲:中國市場體量龐大但競爭激烈,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現在的市場環境已不同於40年前,我們需要展現我們的獨特價值。新加坡在中國聲譽良好,“新加坡”三個字就是一個品牌,代表着誠信、優質、穩健。因此我們要選擇合適的領域,優選合作伙伴來開拓中國市場。
中國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
全球財經連線:中國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來優化營商環境,你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的營商環境?
張鬆聲:當前的營商環境確實充滿挑戰。中國在過去30年保持經濟高速增長,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速目標在5%左右,在如此大的經濟體量下,5%的目標已屬高位。我認爲中國營商環境正進一步優化,但部分全球性挑戰十分嚴峻,比如地緣政治、通脹壓力、氣候變化、能源等問題。
但中國政府始終保持政策連續性,持續推進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資企業。當前環境確有困難,但這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中國政府的獨特優勢在於始終傾聽企業意見,推動中外企業合作,傾聽中外企的聲音以促進企業發展。
全球財經連線:你期待官方出臺更多利好外資的政策嗎?
張鬆聲:我們期待如此。首先是希望《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能否進一步優化,讓外資參與更多領域。但正如我所言,中國市場競爭激烈,我們若要進入其中,必須具備足夠競爭力。我希望未來中國能進一步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雖然很多地方已簡化流程,但我仍期待更大程度的簡化,這將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中新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深化合作
全球財經連線:中國經濟正轉向高質量發展,這對全球供應鏈有何影響?
張鬆聲:我認爲,高質量發展意味着將部分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轉移出中國。這種趨勢已經出現,並可能在未來加速推進。與此同時,向高質量、技術驅動的發展轉型是正確的方向。然而,轉型過程中必然伴隨着陣痛。作爲在華外資企業,我們也需要加強技術應用,這將對我們的傳統運營模式產生影響。因此,我們必須主動擁抱變革,同時更加註重人文關懷,變得更加人性化,這至關重要。中國人民勤勞且富有韌性,因此我相信中國的轉型具有極大的成功潛力。
全球財經連線:中新如何基於高質量發展繼續深化合作?
張鬆聲:正如我前面所說的,中新雙方各有優勢。中國擁有市場、資本和人才;新加坡規模小,但是我們做到了小而精。我認爲雙方合作空間廣闊,甚至在法律領域,比如保險、仲裁等領域都可開展合作。
多邊合作正當時
全球財經連線:就東盟發展而言,中新如何加強多邊合作?
張鬆聲:東盟在過去3年一直爲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且這一趨勢有望延續。預計到2035年,東盟將成爲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其人口結構整體較爲年輕。因此,中國參與東盟的發展將大有可爲。新加坡作爲城市國家,能夠助力中國企業進入東盟市場。我們期待更多中國企業以新加坡爲區域總部,並與新加坡企業開展合作。
全球財經連線:你多次提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如何看待其未來發展?
張鬆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目前整體進展良好。未來,該倡議可能需要更多地聚焦於“小而精”的發展,而非僅側重於大型工程。在參與主體方面,除了國有企業外,我們也期待更多民營企業能夠積極參與其中。
策劃:於曉娜
監製:施詩
編輯:和佳
記者:施詩 楊雨萊
製作:李羣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海外運營監製: 黃燕淑
海外運營內容統籌: 黃子豪
海外運營編輯:莊歡 吳婉婕 龍李華 張偉韜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