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洞察|馬丁·雅克:歐洲不要再幻想“傳統西方聯盟”
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交50週年。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來華參會。
7月25日,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前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接受總檯環球資訊記者專訪。
馬丁·雅克認爲,拓展雙邊合作是歐中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特別是在特朗普政府推動“美國優先”的背景下,歐洲不要再幻想“傳統西方聯盟”。
馬丁·雅克:
在一些領域,中歐已經有了真正顯著的合作,最明顯的是氣候變化,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和歐洲在這個領域當中互相借鑑。這正是中歐雙邊關係應有的樣子。
但我認爲歐洲仍然有些躑躅不前。特朗普(成爲美國總統)之後,西方聯盟開始出現某種意義的瓦解。特朗普提出“美國優先”,試圖重新定義與歐洲的關係,讓美國在與歐洲以及世界的關係中處於更強勢的地位。這幾乎可以說是“特朗普主義”。
這種情況迫使歐洲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與美國的關係、跨大西洋聯盟的關係、與中國的關係,與中國的關係顯然是歐盟未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認爲這也是中國在看待這個問題時的立場,我對此表示認同。
但我認爲在特朗普開啓第二任期之後,歐盟至今表現得非常膽怯、焦慮和短視。我希望隨着時間的推移,歐洲能夠更接近中國。當然,歐洲與西方、美國的關係有其歷史背景,這不可能被忽視,也不可能輕易消失。但歐洲的思路需要改變陳舊的傳統西方聯盟的觀念,更加註重與中國的關係。
在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期間,中方強調指出,用西方走過的道路來評價中國,會導致一種有偏差的理解。
對此,馬丁·雅克認爲,傳統的“老大”思維,是導致西方長期存在對華認知偏見的根源所在。
馬丁·雅克:
這是西方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歐洲和美國都是如此。這就是怎樣去理解中國。西方總是認爲中國應該走西方的道路,變得像西方一樣。這一直是一個非常主流的觀念,但這是一種偏見。
這種觀念的問題在於,它沒有給予中國應有的尊重、認知或理解,也沒有理解中國是什麼,來自哪裡,以及中國是獨特和具體的,並且將繼續如此。我認爲這種認知差距,這種緊張態勢,是中歐關係和中美關係中的核心要素。西方因爲當了太久的“老大”,導致它有這樣一種假設,認爲它將永遠如此。但當然,事實並非如此。
此外,在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期間,雙方都就經貿關係發展闡明立場。
中方明確指出,“脫鉤斷鏈”只會孤立自己。中歐經貿能夠實現互利共贏,也能實現“動態平衡”。
歐方也表示,不尋求與中國“脫鉤斷鏈”,歡迎中國企業到歐洲投資興業。
對此,馬丁·雅克認爲,歐洲必須承認和適應“中國的發展速度更快”“歐洲需要學習中國發展經驗”這樣的客觀現實。
馬丁·雅克:
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發生了非常快速的變化。相比之下,歐洲的增長低得多。因此,中國的發展變化很大,而歐盟則遠不及中國。我認爲這會帶來一些問題,尤其是在歐洲對中國的認知和反應方面,歐洲人很難接受這種變化並去承認它。
典型的例子是中國汽車工業的轉型,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通過電動汽車的發展而實現。20世紀80年代初,大衆汽車是第一批在中國建廠的(歐洲)汽車企業之一,中國當時希望向這些企業學習。而時至今日的情況是,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明顯比歐洲發達得多。歐洲人發現自己難以競爭,於是他們通過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來應對。
但其實他們必須做並且也已經開始做的事情,就像梅賽德斯-奔馳的高層承認過的,是吸引中國的電動汽車企業在歐洲設廠。這樣歐洲企業才能從中國企業學習有關電動汽車及其製造的知識。
當前,美國和歐盟的關稅談判仍處於“僵持態勢”。
當地時間7月24日,歐盟通過對價值930億歐元美國輸歐產品加徵關稅的“反制措施”,以備在對美談判破裂後實施。
對此,馬丁·雅克認爲,歐洲應對美國單邊主義政策的根本途徑,是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層面上,全面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馬丁·雅克:
歐洲需要爲未來找到一條更加獨立的道路,不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外交上,都要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歐洲的困難在於,它在與美國的關係中長期處於“次要夥伴”的地位。而且這種關係如何變化並不以歐洲的意志爲轉移,而是基於美國的政策變化,這導致了當前歐美關係的現狀。歐洲人對特朗普政策轉變的反應坦白說是震驚,因爲這不是歐洲人的決定。他們無法想象沒有美國領導的關係會是怎樣的未來。
現在,歐洲被拋入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他們不知道特朗普政府會做什麼。所以歐洲需要爲自己找到方向。它需要發展出一種更加強烈的意識,看清歐洲未來應該是什麼樣子,以及歐洲未來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怎樣的。
歐盟在關稅問題上的反應很軟弱。它原本應該理清自身對未來發展,以及與美國經濟關係的立場,包括關稅和其他問題。但實際上歐盟只是被拖入了一個新困境,卻沒有清晰的戰略性遠景,只有短期應對之策。
我的觀點是,歐洲應該理清自身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並將其作爲與特朗普談判時的籌碼。
記者:汪一鳴
編輯:陳濛
籤審:鄒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