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時刻-全球歐元時刻來臨?歐洲資本市場聯盟之障礙
歐元時刻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下一回合金融秩序的分水嶺,端看歐盟能否在政治勇氣與制度磨合間,真正移除這些障礙高牆。圖/美聯社
正如近期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表示,全球秩序正在深刻變化,美元主導地位不再穩固,歐洲迎來「全球歐元」時刻。歐元時刻本應在美中金融對抗、美元武器化與亞洲CBDC崛起的夾擊中順勢誕生。
但十年來歐洲資本市場聯盟(CMU)法案推進速度極爲緩慢,歐洲理事會雖屢次把CMU列爲「戰略優先」,但實際上還是達不到任何共識及進展。目前要迎來「全球歐元」時刻,尚有三大結構性障礙需克服:司法制度不一致、財政共擔心態疑慮,歐洲各國的本國情結。
首先,各國的破產法與稅制碎片化直接擡高融資成本。德國重整程序平均12個月,義大利清算需七年;股息預扣稅退稅在比利時僅八週,法國可拖滿18個月。
投資人只能以「最劣國」校準違約模型,BBB歐元債長期較同級美元債多付40~60基點法規溢價。退出機制不確定,投資人無所適從,CMU因而無法淬鍊出足夠深水池讓歐元成爲避險錨。
第二個結構性障礙,在於歐元區高品質安全資產的稀缺。疫情後歐盟首次集體發行共同債券「歐盟復甦基金」,但規模7,500億歐元僅佔GDP的5.6%,與美國國債無法相比。德國10年期國債雖被視爲最具代表性的高評等資產,但供給有限、流動性不足,難以成爲全球金融體系的基準。
整體而言,歐元區缺乏整合且規模足夠的債券利率曲線及高品質抵押品,即使推出數位歐元,也難以作爲全球央行認可的抵押資產。反觀美元憑藉國債市場、穩定幣和回購機制,人民幣則以mBridge強化國際合作,若歐元無法補足AAA級資產,將失去國際主導權。
第三個障礙涉及監管規範過度複雜化及行爲性偏誤。首先,歐盟雖已推動招股說明書等文件規則的統一,但個別成員國如法國等,仍持續額外要求如第三版ESG附表等本地化規範,提升企業合規成本。此外,稅務流程亦存顯著差異:如比利時的股息預扣稅退稅可於八週內完成,法國則需長達一年半。跨境投資意願低落,進一步抑制了資本有效流動,最終限制了CMU預期整合與發展的成效。
要讓歐元真正發揮國際作用,歐盟至少需要產生關鍵改革,包括強化跨國合作,在2027年前統一破產與抵押品處理的基本標準,並對進展緩慢的國家施加壓力。
再者,讓復甦基金債券永久化並逐步擴大發行,結合藍╱紅債券機制,顯著提升歐元區AAA債券存量,爲數位歐元和衍生品市場提供穩定抵押資產;同時,統一清算機制並提升跨境資本流動誘因。
臺灣金融機構與出口企業亦須關注CMU進程:歐元若能成爲第二避險錨,壽險可藉歐元綠債與藍債券分散美元利率風險;出口商則可將報價幣別多元化,減輕單邊匯損。若歐洲仍在內耗,全球流動性將持續向美元、日幣抑或人民幣靠攏,多國勢將錯失另一條風險對衝航道。
歐元時刻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下一回合金融秩序的分水嶺,端看歐盟能否在政治勇氣與制度磨合間,真正移除這些障礙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