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頂尖物理研究中心落腳臺大 MPC 7月正式運作
圖左至右分別是MPC的3位主任: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教授Johannes Henn、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自然科學學院Gopal Prasad講座教授Nima Arkani-Hamed以及臺大梁次震宇宙學講座教授丹尼爾包曼 (Daniel Baumann)。圖/臺大提供
爲了在任意尺度下更完整理解宇宙的運作原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IAS)及臺灣大學三大機構將組成「Max Planck–IAS–NTU粒子物理、宇宙學與幾何中心」(MPC),這是一項橫跨德國、美國與臺灣的合作研究計劃,盼能借由匯聚粒子物理學、宇宙學與幾何學專家,深入瞭解宇宙起源與自然定律的深刻問題。
臺大今日宣佈,MPC將於2025年7月正式運作,初期計劃爲期5年。中心主任由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教授Johannes Henn、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自然科學學院Gopal Prasad講座教授Nima Arkani-Hamed與臺大梁次震宇宙學講座教授丹尼爾包曼(Daniel Baumann)共同擔任;副主任則由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Matias Zaldarriaga、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教授Bernd Sturmfels與臺大物理系教授黃宇廷共同擔任。
Johannes Henn表示,這個中心讓來自不同機構、跨領域的研究人員攜手合作,從量子場論中的新型數學架構,到基本粒子的交互作用,再到初始宇宙的物理,彙整不同領域而激盪出新突破。
臺大說明,粒子物理目的在瞭解物質最基本的組成,而宇宙學則探索宇宙在極大尺度的結構與演化,兩者及幾何學近年提供嶄新的啓發,以理解粒子散射與大爆炸初期的宇宙狀態。丹尼爾包曼指出,近代宇宙學最令人驚訝的發現之一,就是所謂的「熱大爆炸」並非時間的起點,那麼在它之前發生了什麼?又是什麼決定今日宇宙的初始條件?藉由匯聚粒子物理、宇宙學與幾何學的專家,期盼MPC能爲這些關於宇宙起源與自然定律的深刻問題帶來全新理解。
臺大表示,這個中心將集結世界級的研究人員、博士後學者與學生,並納入觀測宇宙學與天文物理的專家,來補足理論研究上的進展。還將會舉辦聚焦工作坊、國際會議、暑期學校及合作交流,促進跨領域、跨國界的學術激盪。臺大方面的中心運作經費由校方與國科會共同支援,臺大校長陳文章也榮幸表示,會致力於促進臺德美3地頂尖學者的國際合作,期待這些交流激盪出更多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