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搶原物料效應…海岬型船運 一週漲價八成

全球大搶原物料,散裝海岬型船舶運價近一週漲逾八成。(聯合報系資料照)

全球大搶原物料,散裝海岬型船舶運價近一週漲逾八成。全球地緣政治動盪,加上美國關稅大戰方興未艾,業內預期,國際上出現「擁料者爲王」的預期心理,導致近期散裝運價積極表態向上,後市如何發展備受矚目。

業內認爲,俄烏是否停戰是全球搶料的關鍵,而美國與烏克蘭短線關係不睦,可能推遲俄烏停戰,短線運價走勢恐受阻。

不過,近期歐盟有意助烏克蘭重建,也讓烏克蘭重建的主導權從美國轉向歐盟,重建備料的原物料爭奪戰短線恐難停止。

再者,川普關稅新政恐持續推升散裝與貨櫃的搶運潮,其中,美國總統川普啓動最新的貿易調查,有可能對木材進口加徵更多關稅,恐進一步加劇貿易緊張。除此之外,川普也致力於推升國內的木材供應量。業內認爲,這都將讓搶運持續發酵。

航商指出,全球大搶原物料的爭奪戰纔剛要開始,根據最新報價,主要運輸原物料的海岬型散裝船舶,其波羅的海海岬型指數(BCI)上週五(2/28)收1,818點,上漲245點,單日漲幅15.58%;近一週漲幅83.45%、近一個月漲幅95.27%。

在BCI的帶動下,代表散裝運價指數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上週五(2/28)收1,229點,上漲70點,單日漲幅達6.04%;近一週漲幅25.28%、近一個月漲幅64.75%。

在運力方面,全球散裝船營運再度受到重視,預估2025年及2026年新船運力供給年增低於2%;國內散裝船業界推估,新船訂單平均需約3.5年才能交付,散裝船供給吃緊。

國內指標散裝航商分析,隨着國際環保法規愈來愈嚴,加上散裝船已多年很難搶到新船承造的艙位,就算目前訂船,交期也長達3.5年以上,預估2025年及2026年散裝船運力供給很低,接近沒有什麼新船交船,市場供、需相當吃緊。其中,慧洋(2637)積極進行船舶汰舊換新,今年還有二艘新船要加入。

另一家指標散裝航商也表示,只要俄烏停戰,戰後重建需求一定會大舉出籠,目前市場不確定因素還太多,海岬型船已經開始反彈是一個好訊息,但仍應注意相關變數。其中,裕民長期穩紮穩打掌握市場商機,今年3月有一艘巴拿馬型的節能新船加入,增加船隊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