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出口量第一的抹茶小縣城 在日本喝到的很可能來自貴州

▲貴州銅仁溪口縣九龍山茶園。(圖/翻攝新華社)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貴州銅仁江口縣,曾經以黔金絲猴與佛教名山梵淨山美景聞名,然而,江口縣卻在數年內成爲全球抹茶出口量第二、大陸產量第一的「抹茶超級工廠」,傾一縣之力打造的背後,讓外界不禁對這場席捲全球的「抹茶風暴」產生好奇,在日本抹茶減產、價格飆升的背景下,或許遊客到日本旅遊時喝到的抹茶,原產地其實是在貴州。

▲貴州銅仁溪口縣成爲全球抹茶出口量第一的小縣城。(圖/翻攝新華社)

《深圳新聞網》報導,2024 年,貴州銅仁市江口縣的抹茶產量突破1200噸,產量位於中國第一、世界第二。2025年,在日本抹茶減產、價格飆升的情況下,貴州抹茶開始大規模出口至日本。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這是當地人自嘲,也是外界對貴州的深刻印象,不過,在這特殊的氣候地理條件下,卻成爲發展抹茶的契機。

江口縣位於梵淨山腳下,這座佛教名山擁有全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也是大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的要求下,當地發展受到限制,不僅工業落後,人口外移的現象也持續擴大,常住人口已不到18萬,並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江口縣怒溪鎮駱象村的茶園。(圖/翻攝新華社)

就在2018年,江口縣的「抹茶超級工廠」建成,約有31個足球場大,內部有貴茶集團投資的全球最大抹茶單體車間,設計產能達4000噸,在原料充足、機器全運轉的情況下,就可搖身一變成爲全球第一的抹茶工廠。

偌大的工廠內,鮮少看到工作人員忙進忙出,車間幾乎全採用智慧化機器生產,相較於一般茶葉,抹茶的生產與加工有更爲嚴苛的標準。茶葉採摘下來後,茶園主通過切葉、蒸青、快速冷卻、二次乾燥,將茶葉的營養成分鎖住,葉脈、黃葉被剔除後,只留下葉肉,經過精細化處理成爲「碾茶」,才能被送上抹茶生產線。

隨着大型機器對碾茶完成烘乾、滅菌等處理,最後再加以研磨,飄着濃厚清香的抹茶粉出爐,直接送入冷藏車,朝着大陸各港口、機場輸運,最終發送至全球各地。

▲抹茶茶飲。(圖/翻攝新華社)

肩負當地抹茶發展重任的貴茶集團在2017年前後與縣委書記領銜的參訪團前往日本考察,考察團隊一致認爲,「發展抹茶的風險反倒比種傳統茶要小一點!」江口縣負責發展抹茶經濟的張明生透露,「綠茶沒有競爭優勢,紅茶、黑茶也沒有競爭優勢,抹茶在中國就屬於新東西,就不存在同質化競爭。」

由於日本茶葉協會對抹茶的定義是,在遮陰栽培下種植的茶葉鮮葉,不經揉捻直接乾製成碾茶,再經石磨或其他工具磨製成的極細粉末。這種獨特的製作方式,使抹茶展現出鮮綠色並擁有獨特香氣和風味。

在江口縣投入抹茶事業的陳春蓮表示,在茶葉採摘約15天前,會給茶樹上方用架子支撐,蓋上遮陰網,既保證茶葉生長所必需的光合作用,同時可以避免陽光直射,「遮陰會導致茶葉大量形成口味鮮甜的茶氨酸,抑制有苦澀口感的茶多酚和咖啡鹼,讓抹茶散發出獨特的海苔香和鮮甜香。」

▲江口縣抹茶產品體驗店。(圖/翻攝新華社)

陳春蓮還發現,貴州的晝夜溫度大,多雲霧,缺少工業,對種茶而言反而是優勢,「白天30多攝氏度,晚上只有不到20攝氏度,這樣茶葉才能更均勻地吸收養分。」

相較於日本的抹茶文化,張明生認爲,在日本屬於吃茶文化,也就是將抹茶粉泡在水裡飲用,而中國已經是茶葉生產大國,更熱衷於泡傳統茶,「因此,中國的抹茶多數是應用在食品添加上,例如冷飲類、烘焙類。」

張明生強調,貴州抹茶的出圈路,並沒有跟隨日本的標準來走,我們想在下游打造更多的抹茶類品牌,把後端產業鏈拉得越長越大,這個產業才能越做越大,「食品添加這一塊大蛋糕,纔是我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