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市場2030年將破兆 ASM協助半導體先進製程往2奈米以下挺進

ASM技術副總裁Glen Wilk說明ALD如何協助半導體先進製程往2奈米以下挺進。圖/ASM提供

全球半導體前端製程設備龍頭ASM臺灣先藝科技(Euronext Amsterdam: ASM)出席 SEMICON Taiwan 2025國際半導體展 「半導體先進製程科技論壇」,由技術副總裁 Glen Wilk發表主題演講,提出:「Every monolayer matters —極致製程,從每一層原子開始」,說明ASM如何透過原子層沉積(ALD)與磊晶(Epi)技術的極致精準控制,推動晶片製造挺進2奈米至埃米等更先進節點,佈局下一波半導體創新浪潮。

隨着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等應用需求攀升,全球半導體產業預計將於2030年突破1兆美元規模,晶片架構也正加速邁向垂直3D 化。 Glen Wilk 指出,3D結構對沉積製程的精準度與厚度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因此ALD與Epi技術將成爲影響晶片性能與可靠性的關鍵。

在FinFET 漸趨極限之際,GAA 與 CFET 成爲邏輯製程的下一代主流架構。ASM的ALD與磊晶(Epi)技術可在複雜3D結構中提供原子級的高精準度、高均勻性與高階梯覆蓋率的材料沉積,支援高密度、低功耗的電晶體設計。Wilk更提出,選擇性沉積(Area Selective Deposition)技術能有效解決先進製程中的挑戰,僅在指定位置沉積材料,有助提升製程良率、元件可靠性與整體效能,適用於2奈米及以下製程與異質整合、混合鍵合等先進封裝應用。

ASM表示,過去50年以來,晶片的演進主要透過縮小電晶體的尺寸來實現。自7奈米節點起,線寬微縮速度放緩,元件性能與能效的提升,則仰賴設計技術協同優化(DTCO),例如GAA、晶背供電(BSPD)、垂直堆疊等技術,以及系統技術協同優化(STCO),例如先進封裝。這些新設計導入更復雜的結構,對薄膜沉積製程的精準度與控制力提出更高要求。Wilk 博士強調,磊晶技術是 GAA 元件的核心,在先進邏輯製程中扮演愈加關鍵的角色。在 FinFET 時代,電晶體內電子流通的通道厚度由微影與蝕刻決定;進入 GAA 時代,通道則透過原子級精準度的磊晶製程技術長出來。ASM 的ALD與磊晶技術不僅驅動當今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更是GAA 與 CFET 技術持續突破的關鍵。

今年ASM也將參與SEMICON Taiwan 的AI 半導體技術概念區 (AI Technology Zone),展期間設立互動專屬攤位,現場除由專業團隊介紹品牌理念、關鍵技術與就業機會外,更設計主題遊戲「原子層沉積大師 (Master of Atomic Layering)」,讓參觀來賓可藉由現場直立式觸控螢幕的數位裝置,化身晶片工程師,親身體驗半導體制程中關鍵工藝,透過堆疊遊戲挑戰「原子級精準度」,從導電層、介電層和3D結構層三階段關卡,深入認識ASM的ALD技術如何推動先進製程的演進。

ASM爲在ALD市佔逾五成,爲ALD技術領導者,公司連續八年維持雙位數成長,並預期至2028年前員工數雙位數成長,持續擴大在臺投資,創造更多本地就業機會。

ASM 臺灣總經理呂秉澄表示,ASM 即將迎來在臺灣深耕的第20年,過去五年來,團隊規模成長超過三倍,辦公據點遍佈林口、新竹、臺中、臺南與高雄。臺灣不僅是ASM創新技術的重要前線,更是銷售與在地服務的核心樞紐,持續支援臺灣半導體從2奈米制程邁向埃米級技術節點的關鍵發展。

ASM 臺灣總經理呂秉澄。圖/AS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