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專利排名臺灣拿第9 臺灣前十沒有臺積電

經濟部智慧局分析AI專利趨勢,臺灣在AI專利整體技術申請數量排名第9。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利用自建的全球專利檢索系統,分析近年AI專利申請趨勢,發現全球AI專利申請量於近十年成長顯著,其中機器學習與機器視覺爲主要熱區,臺灣在AI專利佈局上表現亮眼,躋身全球前十名,顯示我國在AI技術創新及應用上的潛力與競爭力日益提升。

不過,向我國智慧局申請AI專利的業者,不論是AI整體技術,還是機器學習、機器視覺的前十名,臺積電都沒有入榜,智慧局長廖承威解釋,可能是考量保護營業秘密而沒有申請外,或與其代工屬性有關,亦即臺積電是依照客戶設計進行製造,相關專利歸於客戶。

向我國智慧局申請AI整體技術專利的前十名:鴻海、工研院、阿里巴巴、中華電信、高通、三星電子、資策會、應用材料、英業達、商湯科技。

智慧財產局指出,近年來AI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從雲端運算、語音辨識到自動駕駛與智慧製造,人工智慧已深入各產業核心,全球AI專利申請數量在過去十年間急速增加,2020年已突破3萬件。就技術面分析,機器學習與機器視覺兩大領域爲各國研發與申請重點,佔整體AI專利申請量的一半以上,成爲AI技術競逐的主戰場。

智慧局以自建「全球專利檢索系統(GPSS)」分析近十年AI八大技術分項,包括AI硬體、知識處理、機器學習、演化計算、機器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及規劃與控制等。

各國競逐AI專利領域以中、美最爲激烈,中國申請量雖稱冠,但美國在影像處理、自然語言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等核心技術仍居領先;韓國專利穩定增長,聚焦智慧家電與醫療應用,日本則着重醫療影像診斷,但申請量略有下滑。

報告同時指出,臺灣的AI專利申請量自2017年起大幅成長,至2021年與2014年相比增幅接近9倍,整體趨勢與全球同步。從排名觀察,臺灣在AI專利整體技術上位居全球第9名,其中機器學習排名第8,機器視覺第9,顯示我國已成爲全球AI專利佈局的重要地區。

廖承威表示,觀察全球AI專利趨勢,美國的AI核心技術專利自2020年起開始減少,但中國大陸及南韓都是持續成長,日本也是呈現減少趨勢,但量子電腦等應用則是有所增加,推測美國AI核心技術專利減少可能是封閉策略的前兆,因爲申請專利會使得技術內容全部公開。

爲強化AI創新保護機制,智慧局今年還編纂了我國AI相關發明案例集,針對AI專利的審查標準與實務案例進行深入解析,並舉辦「AI發明案例集工作坊」及說明會,協助產學研掌握AI專利撰寫與申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