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履職、勇於擔當 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2025年政法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精神解讀

記者|莊德通

責編|李旭

正文共3984個字,預計閱讀需12分鐘▼

5月8日至12日,2025年政法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在京召開。研討班的主題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具體落實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衆的八項規定精神,全面履職、勇於擔當,不斷提高能力水平,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向黨中央和人民羣衆交出滿意答卷。

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領導幹部要履職擔當的重要指示精神 要有“寬肩膀”和“真本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領導幹部要履職擔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爲我們奮進新時代新徵程提供了根本遵循。研討班對此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學習領會:

——共產黨人必須把崇高使命擔當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爲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一路走來,能夠戰勝一切強大敵人、一切艱難險阻,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敢於擔當、英勇鬥爭。

——履職擔當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爲官避事平生恥”。幹部敢於擔當作爲,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從政本分,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纔會有多大成就。做事總是有風險的,正因爲有風險,才需要擔當,凡是有利於黨和人民的事,我們就要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大膽地幹、堅決地幹。

——領導幹部必須依法履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依法履行職責,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爲、法無授權不可爲,決不允許任何組織或個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每個領導幹部都要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觀念,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

——領導幹部必須有履職擔當的真本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幹部鬥爭精神和鬥爭本領養成,着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帶頭擔當作爲,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

——履職擔當必須實事求是,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擔當作爲就是要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決不能坐而論道、光說不練。要着重解決工作不實問題,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改進工作作風,真正把心思用在幹事業上,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一切工作都要往實裡做、做出實效,不好高騖遠、不脫離實際,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政法隊伍尤其要敢於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法隊伍尤其要敢於擔當。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對政法隊伍來說則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面對重大政治考驗,必須旗幟鮮明、挺身而出,絕不能當“騎牆派”;面對歪風邪氣,必須敢於亮劍、堅決鬥爭,絕不能聽之任之;面對急難險重任務,必須豁得出來、頂得上去,絕不能畏縮不前。

研討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領導幹部要履職擔當的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爲什麼要履職擔當、怎麼樣履職擔當等重大問題,具有極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要深入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入腦入心、見行見效。

研討班強調,進入新時代,面對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複雜形勢和風險挑戰,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恢弘氣魄、遠見卓識、雄韜偉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在這一偉大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境界,展現了爲黨、爲國、爲民的強烈擔當精神,爲我們履職擔當樹立了光輝榜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着成功彼岸劈波斬浪的歷史進程中,要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以實際行動做到“兩個維護”。前行路上,越是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越要緊跟習近平總書記奮進新徵程,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要履職、要全面履職、要依法履職、要勇於擔當”

研討班指出,領導幹部要履職,就是要履行所在單位的法定職責。法定職責是“三定”規定明確的本單位應當履行的職責、承擔的任務。法定職責是人民的願望、黨組織的要求,領導幹部要有敬畏之心,要時時放心不下,要有不履職就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勁頭。

研討班要求,領導幹部不僅要履職,而且要全面履職。做到全面履職,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確保每一條都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取得實效;要細化落實本單位“三定”規定明確的法定職責,確保法定職責的每一項內容都落實到具體內設機構,都落實到具體幹部;要全面梳理本單位黨委(黨組)履行主體責任事項清單,壓緊壓實各項主體責任,確保每一項都落實到位;要制定本單位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清單,逐一明確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做到年初有目標、年中有督查、年末有考覈;要時刻檢查本單位全面履職的效果,看是否存在缺項漏項、薄弱環節,在補短板、強弱項上下功夫。

研討班強調,作爲政法領導幹部,還要把依法履職作爲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要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爲”,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嚴格行使職權。要堅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等法治原則,一切以事實爲根據、以法律爲準繩,做到嚴格依法辦事。無論是制定具體政策,還是開展執法司法,都要確保各項工作符合黨中央決策部署、符合國家法律、符合法定職責、符合工作規律、符合客觀實際。

研討班指出,政法領導幹部全面履職、依法履職,這是本職工作;遇到急事難事甚至風高浪急、驚濤駭浪,不推不拖、不躲不繞,迎難而上、攻堅克難,這是真正的擔當。要帶着對黨的絕對忠誠講擔當,帶着對人民羣衆的深厚感情講擔當,帶着對政法事業的無比熱愛講擔當,帶着極端認真、極端負責的態度講擔當,帶着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勁頭講擔當。下一步,中央政法委要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督辦落實。人民法院要在案結事了人和方面下更大功夫,努力讓人民羣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要在執行工作方面總結規律、提升質效。人民檢察院要全面履行法律監督機關職責,進一步加強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工作。公安機關要在平安中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爲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出更大貢獻。司法行政機關要進一步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充分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複議、仲裁等手段作用,下大力氣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不斷提升履職擔當的能力水平

研討班指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全面履職、勇於擔當,要求政法領導幹部做到政治強、作風硬、業務精。

——要加強政治建設,提高履職擔當的政治能力。要鑄牢政治忠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把好政治方向,決不允許自行其是、各自爲政,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增強政治敏銳性,面對錯綜複雜的安全穩定形勢,必須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善於從政治上研判形勢、分析問題、部署工作。

——要加強作風建設,展現履職擔當的精氣神。要踐行黨的宗旨,密切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邊,從政法工作各環節入手,着力解決人民羣衆急難愁盼問題,把心繫羣衆、情繫百姓體現到履職擔當全過程各方面。要堅持真抓實幹,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政法工作每一項任務都是實打實的,只有抓實、抓具體、抓到位,才能抓出成效,絕不能只停留在開會、講話、批文、發文上。要保持清正廉潔,在遵規守紀中幹事創業,時刻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做到爲民用權、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真正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爲黨和人民做事。

——要加強能力建設,練就履職擔當的真本領。要在學習中提升能力,學習履行職責必備的各方面知識,不斷提升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專業能力,特別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善於通過科學立法解決新問題,善於通過嚴格執法解決現實問題,善於通過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善於通過全民守法夯實法治根基。要在調查研究中提升能力,用好主要業務數據分析制度,掌握工作運行態勢,遵循規律、探索規律,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提出符合規律、切合實際的舉措。要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幹字當頭、真抓實幹,在實踐中增長才幹,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要樹立正確導向,營造有利於履職擔當的良好氛圍。工作中,要完善選人用人機制,讓想幹事、能幹事的幹警有機會有舞臺。要在忠誠乾淨的基礎上,把敢不敢扛事、願不願做事、能不能成事作爲識別幹部、評判優劣、獎懲升降的重要標準,及時選拔使用敢於擔當、善於作爲的幹部。要完善評價獎勵機制,讓真幹事、幹實事的幹警有榮譽有保障。要完善監督問責機制,讓不作爲、亂作爲的幹警受警醒受懲戒。

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各級政法領導幹部要認清形勢、提高站位,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全面履職、勇於擔當,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研討班鮮明指出。

當前,我國社會大局保持安全穩定。政法領導幹部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把維護國內社會大局穩定作爲標準,把捍衛國家政治安全擺在首位,全力做好重點地區、重要節點、重大活動、重點領域的安全穩定工作。

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機制,以更大力度做好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要以縣級爲重點加快推進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確保人民羣衆的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依法辦。要總結專項治理經驗,持續抓好工作落實,持續推動做好相關羣體服務管理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努力讓人民羣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落腳點是公平正義,標準是每一個案件。研討班強調,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教誨,努力做到案結事了人和,讓人民羣衆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要全面準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充分考慮犯罪行爲的社會危害性,注重人民羣衆的實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