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朱鬆純: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關鍵在“跨領域”
原標題:
全國政協委員朱鬆純: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關鍵在“跨領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人工智能“火”了,但朱鬆純覺得,學術界的聲音“還比較微弱”。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簡稱“通研院”)院長朱鬆純專門抽出時間,梳理了人工智能熱的“冷思考”。
2024年3月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朱鬆純走上“委員通道”。他在鏡頭前宣佈,一個多月前,通用智能人小女孩“通通”展出,其具備了三四歲兒童的完備心智,還在快速迭代中,將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年過去,從在2025年春晚上轉手絹的宇樹機器人,到向開發者開源的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產品不斷涌現,由此引發了多方人士對於人工智能的高聲量級討論。
2月19日,朱鬆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及了網絡自媒體鋪天蓋地的人工智能訊息,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其實還沒到一些自媒體誇張表述的程度。
他提出一個觀點,一些西方國家通過宣揚其在算力芯片與通用人工智能研發領域的“絕對優勢”,樹立了全球資本對西方國家人工智能技術領先的信心。而朱鬆純希望能夠放大“中國敘事”的聲量。
從2024年全國兩會至今,朱鬆純始終將人才培養放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位置。他認爲,通用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當下通用人工智能已成爲全球科技競爭的制高點,要贏得這一場事關‘國之大者’的競爭,關鍵還在人才”。
2024年4月26日,全國政協召開遠程協商會,圍繞“深化人工智能多場景應用 提升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協商議政。朱鬆純當時發言建議,重塑通用人工智能場景、行業和產業格局。在他看來,通用智能體將是新質生產力重要引擎,將重塑場景、行業和現代產業格局。
他提到,通用人工智能未來是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其發展依賴於不同背景和領域的研究者、開發者以及企業之間的合作,加速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四鏈融合。他建議,通過“通用人工智能協同攻關計劃”人才戰略力量、“通用人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科技戰略力量、“通用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基金”資金戰略力量和“通用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智能體生態戰略力量等,構築人才、技術、產業、投資四大生態體系,推動通用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
2020年,朱鬆純結束了多年在國外留學、工作的生涯,回到北京,積極推動北大智能學院的建立。
“回國後第一件事,就是優化培養體系、課程體系。”朱鬆純打了個比方,原先可能一名教練要帶多名運動員,現在一名運動員受到多名教練指導。在他看來,今天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計劃關鍵在於“跨領域”——跨學科、跨專業、跨學校。
“我自己比較‘特殊’。”朱鬆純坦言,在學校學習期間,他學的是計算機,後來又學習了應用數學、統計學、心理學等,還在中央音樂學院當過教授。“人才培養是全方位的。”他說,如果人才定位在單一領域,就大大窄化其視野,與未來社會需要的複合型人才、跨學科人才目標相背離。
2021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創辦了以“通識、通智、通用”爲人才培養框架核心的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2023年,在教育部支持下,通研院與國內9所重點高校啓動通用人工智能協同攻關合作體人才培養計劃(以下簡稱“通計劃”),着力培養服務國家需求的通用人工智能領域頂尖人才。如今,這一計劃鏈接了15所高校,涵蓋人文社科、理工科、藝術學科等。
幾天前,朱鬆純剛剛爲15所高校的“通計劃”學生講課,他笑稱,“像西南聯大一樣,(學生)前所未有地跨學科、跨專業、跨學校在一起上課,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大改變”。
不僅如此,朱鬆純還積極履職,在更大的場合發聲。2024年1月,朱鬆純走上全國政協“委員科學講堂”,向全國政協委員、地方政協委員、高校學生、科研工作者等開展了以“爲機器立心”爲主題的科普講座。在那場講座上,他引用了中國古典哲學、文學等人文學科的思想,解釋看似冰冷的機器人背後的價值,還勉勵科研工作者、高校學生做智能時代的先知者、先覺者、先行者。
眼下,朱鬆純還在反覆調研思考,重點關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人工智能安全監管等方向,持續建言獻策。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