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孫潔:年輕人也應提早關注養老規劃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白雲怡 趙瑜莎】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如何保證“老有所養”、提高人民羣衆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已成爲輿論越來越關注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日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基本養老保險外,我國應鼓勵擴大商業養老金融產品的供給,推動“多支柱養老”高質量發展。她同時建議,年輕人規劃養老要“趁早”。
在中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10億;第二支柱包括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由單位和職工共同繳費,國家給予政策支持;第三支柱則包括個人養老金和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
據孫潔在採訪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實踐中,我國的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廣,但由於政策制定時的預期壽命和我國當前實際達到的人均壽命有較大差距,所以基本養老保險的現實和潛在缺口較大;第二支柱覆蓋率低;第三支柱剛起步不久。“所以,目前我國的養老壓力和風險主要還是由第一支柱即政府來承擔。”
但她認爲,隨着我國人均壽命進一步增長,僅依靠第一支柱是不夠的,我國應考慮加快推動多支柱養老保障事業,擴大養老金的資金來源,尤其是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發和提供更多長期保障、終身給付的個人養老金產品。
孫潔告訴記者,現在許多商業保險公司之所以不太願意推出終身給付型的商業養老保險,主要是基於對“長壽風險”的擔憂,即人們的實際壽命超過預期壽命而給保險公司帶來的養老金支付的財務風險。爲解決這一現實問題,她建議儘快制定出一套標準的市場化死亡率或生存率指數,爲長壽風險證券化產品提供合理定價的基礎,同時,與資本市場相結合,通過長壽風險再保險手段及金融衍生工具,將長壽風險向更廣泛的投資者分散和轉移,解決商業保險公司等主體面臨的經營風險。
在這名養老與社保領域專家看來,對於普通人來說,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旨在保障退休後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果想保持更優渥的退休生活,就必須提早進行養老規劃和設計。“前不久有專家提出,35歲籌劃養老可能都有些晚了,我自己也是非常同意這個觀點。”她表示,“隨着大家的壽命越來越長,對養老金的總體需求實際上越來越多,只靠基本養老保險,無法滿足未來所有需求。”
孫潔建議,年輕人也應提早關注養老規劃。“人的壽命延長往往超過自己的預期”她表示,“我的建議是,當你入職走向社會的第一天,就可以一天(爲養老)存一杯咖啡錢。”